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人大会议>>常委会会议>>朝阳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

朝阳区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使用情况的报告

朝阳区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使用情况的报告

——2019年10月24日在朝阳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

朝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李长萍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文献区长委托,代表区政府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情况。

 一、设置情况

 朝阳区依托自身实际,立足百姓需求,创新性的构建了“3+1”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按照“统筹、共享、均等、便利”的原则,完善布局,拓面提质。现有区级文化设施5个(文化馆、图书馆2个、北京民俗博物馆、朝阳少儿图书馆),地区级文化中心5个(垡头地区文化中心、香河园地区文化中心、非遗保护中心、798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常营地区文化中心(在建)),街乡级文化中心43个,社区(村)级文化活动室513个。目前,朝阳区街乡文化中心和社区(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都达到100%。

 其中,区级文化设施突出整合引领,地区级文化中心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街乡级文化中心及社区村文化室注重贴近百姓需求,提供便利服务。“十三五”以来,实施基层文化百个品牌创建活动,推出了一批街乡和社区(村)级示范设施。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多措并举,提高基层文化设施达标率

 按照北京市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标准,街道文化中心要达到2000平米,乡文化中心要达到3000平米,从朝阳区创建示范区开始,我们积极推进街乡文化中心达标工作。各街乡也积极想办法,实施部门联动,加强内部挖潜,通过新建文化设施、购买商用设施、收缴文化配套、原有设施改扩建、整合社会资源等多种途径(比如三里屯街道通过购买商用设施达标,大屯、团结湖、劲松等街道通过新建方式达标,朝外、东湖、安贞等地通过改扩建方式达标,左家庄街道通过房产置换方式达标,来广营乡、三间房乡通过收缴文化配套达标),推动文化中心达标建设,街乡文化中心的达标率逐年提升。目前街道文化中心的达标率83%,乡文化中心的达标率68%。“十二五”时期末,全区街道文化中心达标率为62.5%,乡文化中心达标率为47.3%,对比来看,街道达标率增长20.5%,乡达标率增长20.7%。

 (二)加强示范引领,提升街乡文化中心服务品质

 “十三五”朝阳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创建百个基层文化品牌。2017年,我们制定了《朝阳区创建百个基层文化品牌的实施意见》,以及10类品牌的奖励扶持办法,并于2016—2018年邀请专业机构评出110个基层推荐品牌和73个资源后备品牌,这其中有9个街乡文化中心入选品牌文化设施,2个街道和1个社区入围后备资源品牌文化设施。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三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运行模式。此模式由政府提供设施、人员及资金保障,各文化中心制定基本服务内容,区级文化设施发挥统筹、指导作用,加强配送服务,以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目前,我区有32个街乡文化中心采用这种模式,全区占比高达74.4%。此外,社区村文化室由属地居委会、村委会直接管理;二是全委托社会机构管理运行模式。文化中心在街乡主导下,由第三方机构负责运维管理,从前期装修设计、功能设置,到后期服务项目设置,人员管理都由第三方策划实施。目前,安贞街道、小关街道以及正在装修的劲松街道、太阳宫乡实施这种管理方式,全区占比为9.3%。委托管理更加注重文化中心整体长期发展,更加凸显专业优势,能够有效聚集社会资源,与群众需求对接更加紧密,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小关街道在去年评估考核中综合排名第一);三是政府购买服务运行模式。即文化中心部分区域、部分时段、部分项目委托第三方管理。此种模式较好发挥了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各自优势,政府投入相对较少,运行管理更加灵活,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弥补人员不足或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延长开放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效能提升。目前,香河园、左家庄、大屯、呼家楼、常营、来广营、南磨房等7个街乡实施这种管理方式,全区占比为16.3%。

(三)加强评估考核,推动街乡文化中心标准化运行

 在示范区创建期间,我们与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合作,研究开发了“2+5”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包括街乡文化中心和社区村绩效考核标准。2017年,我们按照首都示范区建设标准,对该评估体系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以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设定“文化设施”“文化供给”“文化管理”“文化保障”四大考核维度、13个考核内容、52个考核指标。积极发挥引导指挥棒作用,以此突出工作重点,推动示范区后续建设。2018年和今年7月,聘请第三方进行督导及评估,促进了街乡文化中心的规范化、标准化运行,对公共服务效能提升也发挥积极作用。

 (四)加强整合统筹,提升街乡文化中心运行活力

 朝阳文化资源荟萃聚集,我们立足区情实际,一是加强文化资源统筹。建立起覆盖广、分类明、数据准的各类专项文化资源台账及人才数据库。2017年,开始建立街乡文联组织,目前已建成35个(含女企业家协会),为文化名人服务基层搭建平台,参与朝阳文化建设;二是加强资源服务供给配送。坚持需求导向,健全公共文化配送体系,设置了图书配送中心、基层文化辅导中心、传统文化(非遗)配送中心,采取“菜单式”“订单式”“点单式”等方式,提供优质服务,年均配送图书20万册;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年的品牌培训项目——“艺术朝阳”千场讲座进基层活动,坚持以需定供,优化课程设置,年均总计授课超1500场,每年惠及授课群众近3万人。此外,广泛了解广大城乡群众文化需求,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街乡组织实施“三下乡”、“周末大舞台”、“星火工程”、春节优秀剧目展演等公益性演出项目,年均开展公益配送演出300余场。

 三、存在问题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依然保持清醒,充分认识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设施建设达标率有待提升

 按照北京市基层文化设施街道2000平米、乡3000平米建设标准,目前我区街道文化中心仍有呼家楼、机场、和平街、六里屯等4个街道未达标;乡文化中心仍有小红门、平房、崔各庄、十八里店、管庄、黑庄户等6个乡未达标。此外,整体来看,我区街乡文化中心在功能布局、标准化建设上还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整体统筹,系统推进。社区(村)文化室达标率虽然达到95%,但与村、居委会共用,功能不完备等问题普遍存在。

(二)设施运行服务效能亟待提高

 依据2018年市文化局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服务效能评估结果显示,朝阳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效能评估指数65.0,评定等级为“一般效能”。具体表现在:一是开放时长不足。部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及图书馆、多功能活动厅等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甚至不开放,周开放时长及错时开放时长双“不足”现象普遍存在;二是服务内容及产品供给形式单一。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及内容,越来越不能满足周边群众日益多元的文化诉求,也极大地制约了基层文化设施服务效能的发挥;三是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公众知晓率和到访率是公共文化设施是否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的直接反映,整体来看,我区公众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知晓率和到访率均较低,服务内容、开放时间等信息公示不充分,宣传推广手段单一、传统。

 (三)社会化运营模式仍在探索

 一是虽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及中央、市、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设施建设、运营,但是由于管理者在理念、认识层面有顾虑,设施运营后的公共、公益属性存在争议,导致社会化运营推进缓慢;二是全区层面上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指导性政策文件尚未正式出台,对社会组织、文化类企业的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尚未形成有效的机制;三是对专业机构的引导整合利用不充分,有效统筹各方文化资源信息的平台和手段运用不充分,对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仍需加大力度;四是梳理总结不足,各试点委托运营的街乡文化中心,如安贞街道文化中心、南磨房地区文化中心等暂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模式及经验。

 (四)人才队伍挖掘激励不足

 一是专编街乡文化干部工作的稳定性和积极性还有待提升,集中表现在街乡综合文化中心日常工作任务繁重,但人员配置不到位,且普遍存在人员“在编不在岗”现象;二是社区村文化专干和文化组织员都为兼职,流动性大、专业素质水平不足;三是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挖掘不足,利用不足,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断档,文化名人效能发挥不充分,缺乏持续发挥作用的平台和渠道以及鼓励政策;四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组织管理机制尚不顺畅,还缺乏必要的培育、引导、激励等政策保障。

 四、下一步工作思考

 接下来,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我们将加大调研力度,拓展调研广度,扩大调研深度,聚焦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在使用中的存在问题,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适应新要求,推进设施提档升级

 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导向,明确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和任务要求,层层压实责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不断加快推进覆盖全区的“3+1”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档升级。一方面,对标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全区街乡的公共文化设施达标率达到80%以上,同时,推动设施环境美化、功能完备,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另一方面,有效利用各街乡疏整促腾退空间以及小区文化配套,加快现有城市书屋、社区流动美术馆运营模式的梳理,推动流动文化馆、博物馆、社区书店等公益项目的尽快落地,实现社区(村)文化活动室设施升级、服务升级。

 (二)适应新需求,推动服务提质增效

 一是在区级层面,通过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加强统筹力度,加大文化产品供给,加强对各级基层文化设施的指导,积极推动总分馆建设;二是落实好免费开放政策,用好免费开放专项资金,不搞一刀切,在保基本的前提下,对运行情况好的设施加大倾斜力度,严格落实公共文化设施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及错峰开放时间不低于开放时间三分之一的运行要求;三是推进服务内容优化升级,坚持以需定供,密切关注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发展,保证适时更新调整设施文化服务供给。同时,注重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设置专门活动空间和服务项目,安装无障碍设施,确保全体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四是做好服务信息公示,安排专人指导街乡,做好设施牌匾、导引标识及功能布局公示,落实规章制度上墙,及时更新公示服务项目活动安排等信息;五是聘请第三方定期开展绩效测评,加大培训力度,指导各街乡吃透指标,规范档案记录,落实各项制度要求,积极配合评估工作,测评结果将作为街乡绩效考核及来年资金下拨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适应新趋势,鼓励引导社会多元参与

 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长日益多样、多元、多层,需要我们更加精准的把脉发展潮流,在供给主体、供给机制上、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上,加大统筹,不断创新。提升公共设施服务效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一是积极开展朝阳区社会化运营专题调研,加紧研究制定出台《朝阳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文件,为全区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提供有力指导和制度支持;二是开展《朝阳区多元人才参与文化旅游交流平台建设》课题调研,充分利用现有公共文化配套,积极引入培育专业机构,汇聚文化人才,孵化更多优质文化类企业、组织项目,不断充实完善人才库,搭建社会人才服务基层平台;三是通过朝阳文化云平台App等新媒体,有效整合导入全域各类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拓展传播渠道,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信息孤岛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知晓率,让更多群众走进公共文化设施。

 (四)适应新变化,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拓展思路,壮大总量。建立文化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评价制度,专兼结合,利用好现有人才,发挥乡土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带动作用,调动街乡文化专干、社区村文化组织员工作积极性,同时,将街乡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等纳入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吸收新力量壮大人才队伍;二是加强服务保障,完善考核。加快政策研究、制度落地,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员管理,完善评价考核,保持街乡文化专干、社区专兼职文化工作者、文化组织员队伍稳定性;三是制定计划,强化培训。建立分级分类立体培训体系,定期对街乡文化科长、中心主任、文化干部、社区村文化组织员、文艺骨干等进行辅导和培训,提升文艺素养和业务管理水平。

 公共服务重在基层,我们将继续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优势,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发,不断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布局,创新运维管理方式,提升公共服务效能,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特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