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人大会议>>常委会会议>>朝阳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

关于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7年6月29日在朝阳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

朝阳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  马继业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王灏区长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区科技创新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三年来,全区科技创新工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下,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统筹建立“大科技”管理格局,着力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创新整体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我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城区等荣誉称号。

 主要发展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科技产业蓬勃发展。“十二五”期间,区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实现翻番,目前已有1939家,占全市的12.1%。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生物医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聚集了苹果、奇虎360、默沙东、特斯拉等国际知名企业总部或研发中心,全区共有国际研发机构157家,占全市29%;科技部公布的“独角兽”企业24家,占全市的37%。2016年科技服务业实现总收入1451.1亿元,占全区第三产业总收入的6.5%,实现利润120.6亿元,增长19.1%;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0.9亿元,增长13.2%,对全区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6%,产业辐射力、贡献力不断提升。科技融合型、原创型、高附加值的新兴业态加快发展。

 二是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区域内聚集了高等院校19家、科研院所88家、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30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占比均超过全市1/5。国际化资源集中汇聚,集中了全市60%的外资法人银行、70%的国际证券交易所代表处、80%的外资保险公司和100%的外资再保险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亚投行总部实现落户。创新环境的持续优化,使朝阳成为总部企业、高端人士、投资界人才经营、居住的首选地。全区人才资源总量128.09万人,占全市的19.7%;共有港澳台和外籍人员8万人,占全市60%;486人次获中央、市、区海外高层次人才称号。

 三是科技创新成效日益显现。2016年,全区专利申请3.9万件、授权1.8万件,分别增长46%和10%,占全市20%和18%,在全市各区中排名第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2件,远高于全市76.8件的平均水平。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加快,2016年全区PCT国际专利申请4024件,增长132%,占全市60%,位列全市各区第一。全区累计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7件、北京市著名商标79件;有效注册商标21.9万件,占全市24.5%。技术市场交易活跃,2016年全区技术合同输出6778项,成交额754.7亿元,增长16.2%,占全市19.2%。

 四是中关村朝阳园创新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作为全区科技创新的主承载地,朝阳园规划总面积2611公顷,规划总建筑规模约2694万平方米。电子城东区为老工业基地改造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区。健翔园是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的主要聚集地。望京地区的核心为大望京科技商务创新区,规划总建筑面积130万平米,目前,绿地中心、浦项中心、保利国际广场68万平方米建筑全部竣工,今年开发建设将全部完成,未来将成为高端企业云集、科技商务活动繁荣、配套商业齐全的高科技商务创新区。电子城西区五环内区域开发建设基本完成,项目已经入驻,五环外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推进。电子城北区一期已纳入北京市土地储备,目前正在进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垡头中心区将以全市国有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试点,推动土地更新利用。

 2016年,中关村朝阳园实现总收入4603.6亿元,增长8.9%,占中关村总量的10%;地均产出率150亿元/平方公里;劳均产出率194.4万元/人。先进制造技术、电子信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四大重点领域实现收入3508.4 亿元,增长5.9%,占园区总收入的76.2%。今年1-4月,园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收入1364.4亿元,增长13.6%;实现利润81.8亿元,增长35.9%。

 在工作中,我们突出抓好三方面重点:

 (一)完善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坚持规划引导,在全区“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编制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中关村朝阳园、高新技术产业、信息化建设等专项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规划体系。出台孵化体系建设、技术市场促进、协同创新项目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修订知识产权促进与保护、科技经费管理、研发投入资助等9项政策,形成了由34项政策组成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框架。

 二是推动产学研用结合。成立全市首家区级协同创新平台 “朝阳区—高校发展合作联盟”,建立区校合作共建委员会、科技合作联席会等不同层面的沟通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京津冀高校院所广泛参与、产学研用多方合作共赢的开放协同创新体系。设立协同创新专项资金,三年来共投入2000多万元支持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77项,带动自主合作项目400余项。建立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广泛利用专家资源服务企业创新发展。落实首都科技创新券等相关政策,促进中小微企业、创新团队利用高校、院所仪器设备等条件平台资源,提升创新水平。

 三是拓展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推动成立由73家成员单位组成的科技孵化器联盟,全区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50余家,其中国家、市级众创空间分别达到18家和33家,市级以上孵化器9家。加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朝阳工作站建设,实现条件平台资源与企业需求对接300余项。搭建中小企业一体化融资平台,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计划。着力将区域传统资源要素聚集优势提升为功能和平台优势,启动“朝阳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推动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出入境管理等综合试点政策落地,朝阳区外国人出入境服务大厅于今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吸引未来论坛永久会址落户,论坛聚集了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先行者、投资家和科学界前沿者,将致力于打造全球知名的“中国诺贝尔奖”。

 (二)推动知识产权示范城区建设,切实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一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体系建设。推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建立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和维权援助体系。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2016年,查处涉嫌假冒专利和侵权纠纷行政调解案件分别达到181件和60件,执法案件数量和调解量均居全市各区之首。

 二是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与转化。落实专利资助奖励、专利产业化、标准化和资本化等政策,兑现专利资助奖励,支持企业转化核心专利,资助标准制、修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融资总额超过10亿元,惠及企业70余家,占全市的1/4。实施“贯标”企业培育工程,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8家、优势企业14家,分别占全市30%和19%。积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我区三家企业位列2016年全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排行榜前十名,占全市60%。

 三是积极发挥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作用。建成全国第三家、北京市唯一一家中国北京朝阳(设计服务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五类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时间从原来的6个月缩短为10个工作日。带动全区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年均增长近30%。今年3月,全市首家受工商总局商标局委托设立的“北京朝阳商标受理窗口”正式挂牌, 3个月已累计受理商标申请550件,为企业品牌战略实施、创新创业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强化创新转化应用,促进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一是大力提升智能化城市管理水平。组织实施社会发展类科技计划项目,发挥科技对城市管理、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支持构建以“一网两库三关”为核心的科技维稳体系,推动朝阳区综治维稳指挥中心建立。推动实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重大项目,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开展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加快完善充电网络。

 二是大力提升科技医疗服务水平。结合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创建、“智慧朝阳”建设等重点工作,开展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流感大流行应对等课题,支持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100余项临床医疗科技项目,促进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医疗机构重点学科建设,我区率先在全市实现急救社区化,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大力开展科普工作。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市区共建协议,加强科普设施建设,不间断开展科普宣传体验互动活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建设一批科普阵地,实施社区数字科普云平台建设工程,为科普展示终端提供科普资源配送服务。目前,全区共有市级创新型科普社区、科普体验厅21家;市级科普基地56家,占全市15.1%,科普基地科技传播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发挥。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求和我区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区科技创新工作统筹不够,科技创新推动的体制机制仍不够顺畅,创新资源整合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科技创新政策分散在不同部门,系统性不强、碎片化突出,推动区域创新的政策合力尚未形成;三是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作用发挥仍不够凸显;四是科技创新财政投入仍与浦东、海淀等区存在较大差距,社会资本利用不充分,科技创新的多元投入机制尚未有效形成。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朝阳区科技创新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工作精神,紧密围绕北京市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工作统筹协调力度,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工作推动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主线,实施“八大创新工程”,努力建设国际研发创新聚集区、文化科技产业融合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创新创业服务引领区。

 一是实施创新资源集聚工程,推动优质资源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出台专门政策,鼓励国际研发机构聚集发展,打造国际研发创新集聚区。促进科研基础设施、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实现协同共享。完善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加强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支持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人才引进和培养载体。

 二是实施创新布局优化工程,构建全面协调的科技创新发展格局。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发展带,形成以中关村朝阳园、CBD—定福庄、奥运功能区等为支撑的“一带多点”科技创新空间布局。中关村朝阳园以“三新产业”、科技服务业、“互联网+”等产业为重点,CBD—定福庄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特点,奥运功能区以科技展览展示、国际科技合作为重点,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空间总体格局。

 三是实施创新环境优化工程,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围绕研究开发、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培育“互联网+科技服务”新业态。培育和引进一批品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促进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升级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高校院所、大型企业中建设一批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设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创新发展基金,形成多元创新投入格局。

 四是实施创新载体提升工程,增强各类创新载体承载力和服务能力。以中关村朝阳园、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为示范,健全融资服务、项目申报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创新平台,引导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围绕高端业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支持其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国际高端人才,打造孵化核心区。

 五是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推动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共享。围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重点领域,支持一批平台型企业发展。引导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高校院所,共同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技术创新、标准创制、成果推广应用等。完善朝阳区-高校发展合作联盟,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六是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助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储备库。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推动企业有计划、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促进与保护,鼓励发明创造和专利技术产业化,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七是实施创新应用示范工程,推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围绕科技产业重点领域,开展自主创新技术、产品、服务认定工作。支持在节能环保、健康医疗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项目示范和推广。支持行业组织、联盟和大型企业建设首发产品展览展示中心。

 八是实施创新精神培育工程,营造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支持科普体验厅、科普基地等建设,为群众提供立体化、生动化的科技展示。依托未来科技论坛、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科博会等创新活动以及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开放日,多渠道、多角度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和创新文化,培育科学精神,营造创新氛围。

 以上是区政府科技创新工作相关情况的汇报。下一阶段,区政府将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积极接受区人大的监督,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把朝阳区建设成为活力迸发的创新高地,为北京市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