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人大刊物>>常委会会刊>>朝阳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会刊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推进文化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议题审议意见的报告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推进文化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议题审议意见的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

 2017年10月24日,朝阳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区政府《关于推进文化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并为加快推进朝阳区文化融合发展,提出了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要大力营造环境、要积极改革创新、要完善政策体系的四点审议意见。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大议题工作,成立了朝阳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领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指导政策创新,规划融合项目,创建融合发展空间,协调解决文化融合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督促检查任务清单的推进落实,并设立专项小组开展专项行动和执行决策部署,形成“有机构、有制度、有执行、有监督”的工作格局。近一年来,朝阳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高度重视议题督办工作的落实,多次召开会议,并对融合发展政策、朝阳区公共文化建设品牌创建等重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度,加快解决,确保办理工作有序进行、取得实效。现将相关工作推进情况报告如下:

 一、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注重制度化建设,推进区域文化融合发展

 1. 不断完善文化融合政策体系,夯实文化融合发展基础。

 制定朝阳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及指导性目录》及《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政策十五条”)》等文件,加快推进《关于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等配套政策,启动“文化三里屯调研”课题,为文化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 加强文化融合发展相关政策研究,构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互为一体的良性机制。

 围绕朝阳区《全面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及与之配套的《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等6个行动计划(简称“1+6”文件),拉出170条任务清单,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不断完善“2+5”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围绕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问题,推进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调研,形成《朝阳区文化融合发展研究报告》,摸清全区文化融合基础底数,有效突破融合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注重政府主导,创新探索文化融合发展路径

 1. 研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一是按照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区的发展目标,对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要求,推进朝阳区《文化风貌保护建设规划》制定。扩大与社会组织合作,研究制定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更多优质资源。二是有效利用特色空间,探索多样化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持续做好“朝阳城市书屋”项目,2018年朝阳城市书屋建设入选中宣部创新案例,同时入选区委宣传部《与新时代同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朝阳践行录》,目前项目已建成11家。其中,宸冰书坊获2017年度北京市“十佳优读空间”荣誉。截至2018年10月上旬,朝阳城市书屋利用场地与线上开展活动128场次,参与人数达274万余人次;有序推进社区流动美术馆建设,目前已成57家,实现全区43个街道地区全覆盖,已成为朝阳区有影响力的社会治理品牌。此外,还对地区级文化中心、街乡文化中心以及基层品牌文化设施进行整体提升;通过基层文化品牌建设来带动精品文化空间的构建,全面优化区域文化空间布局。三是加快推进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北京民俗博物馆等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形成各界人士参与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治理模式。图书馆作为文化部试点理事会制度单位,完成区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实施方案、《朝阳区图书馆章程》修订稿及理事会理事招聘公告等文件。

 2. 着力打造具有朝阳特色文化人才培养和输出战略,形成文化人才集聚高地。

 一是设立朝阳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专家顾问团,深入挖掘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海外人才的人力资源,聚集单霁翔、毛巧晖、范周等39位文物、文化、产业等各领域顶尖专家服务文化融合发展。垡头地区级文化中心成立“中国艺术家基层惠民培育孵化基地”,邀请戴玉强等艺术领域专家为基层文艺团队开展专业培训。二是进一步加强基层文联的组织建设,以街乡文联为纽带,推动文化名人名家服务基层群众,将名人名家效益最大化。截止目前,已有26个街乡建立文联,最大限度扩大文艺工作向基层的辐射和影响。三是注重队伍建设,激发人才活力。通过公共文化建设高级研修班、基层文化干部以及社区文化骨干培训、千场讲座下基层、京剧培训、京剧进课堂等形式,打造多元化培训体系,构建“专业人才领军、基层干部统筹、群众队伍支撑、志愿者广泛参与”的大文化人才队伍格局,目前,全区有群众队伍3144支,参与人数7.3万人,当中涌现出“奥运村合唱团”“潘家园京剧协会”等基层品牌队伍,三里屯隔壁剧社、文联筑梦艺术团等被北京市评为优秀团队。结合朝阳区特有的艺术类、传播类文化人才聚集优势,通过建立健全文化领域各类人才的发现、培养和鼓励机制,梳理整合区域内尤其是社区基层人才资源,汇聚各类专业人才参与区域文化服务。

(三)注重培育文化品牌,打造融合发展亮点

 1. 做好文化品牌培育和建设。

一是制定政策。全力推进百个公共文化建设品牌创建工程,研究出台《关于推进百个公共文化建设品牌创建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公共文化设施等10类品牌的配套《品牌认定及奖励扶持办法》(也简称“1+10”系列政策文件)。二是建立专家委员会。邀请十余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成员、权威学者,组建“朝阳区百个基层文化品牌认定专家委员会”。三是评选认定。按照基层推荐、逐级选拔、专家评比、树立品牌的工作思路逐步推进品牌认定工作。自2016年以来,10大类品牌认定连续三年面向全区各大工委、各街乡和社会机构全面开展征集,文化服务项目、民办机构等类别持续挖掘社会资源,截至2018年9月底,共计收到602个参与申报的品牌申请,入围品牌106个。目前,有序推进2018年的10类品牌认定,完成品牌资料征集、复审核对等,组织专家开展评审工作。2018年底,将评选认定100个朝阳区公共文化建设品牌。

 2. 开展好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与传承工作。

一是做好大运河重点保护工作。起草《朝阳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行动计划(2017-2020)》,配合做好编制北京市和朝阳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规划》《五年行动计划》及折子工程清单。启动大运河沿线重要文物八里桥及平津闸设计工作。制定大运河沿岸重点文物修缮计划,梳理完成大运河重点河流历史文脉研究。完成神木厂历史景观保护工程调研考察、修缮方案制定等工作,目前完成神木廊房主体建设、神木谣碑复制迁移以及御碑亭完成招投标工作,年底主体建设将完工。围绕萧太后河整体提升完成主题创作活动,组织各文联协会艺术家对通惠河、坝河、温榆河和萧太后河等区域内主要河流及沿线进行文化挖掘,形成“一个书法笔会、一幅美术长卷、一次摄影比赛、一场艺术联展、一首原创歌曲、一部历史话剧”等“六个一”文艺创作思路。目前,反映大运河文化的现代京味话剧《白鹭归来》已隆重上演。二是注重文物保护利用,提高文物管理水平。制定《朝阳区加强建设项目考古工地文物安全工作管理办法》,研究形成《朝阳区关于加强文物工作意见》和《朝阳区关于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意见》两部初稿,全力推进真武庙二期文物修缮工程、流散石刻集中保护、延寿寺、乐家花园和白衣庵考古发掘等文物修缮工程,提高文物保护利用管理水平。三是注重挖掘文化遗产内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民办博物馆扶持力度,共补助16家民办博物馆38个项目;办亮“我们的节日”等品牌活动,“春分朝阳”非遗群众文化活动网络现场直播观看人数达到280余万次;持续推进“传习趣”传统文化配送活动,并做好30个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 打造优秀对外文化交流品牌讲好朝阳故事。

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围绕京津冀一体化、“一带一路”等重大主题建立合作平台,联合区外办等组成朝阳区代表团受邀赴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开展春节演出活动,增进两地友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东岳雅集邀请中国驻外15个国家大使作《大使谈天下》系列访谈节目。挑选文化馆100件老物件到英国展览。安贞和麦子店街道由社区居民组建的舞蹈队受邀分别赴罗马尼亚和希腊参加当地举办的文化节,开创民间团体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先河。

(四)发挥“两区”优势,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1. 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示范区后续建设

 一是注重“3+1”四级服务网络建设,提升文化设施服务效能。深化“3+1”四级服务网络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运行模式探索创新。优化区级文化空间服务能力,图书馆小庄馆重装开放、劲松馆环境不断提升。充分发挥垡头、香河园等地区级文化中心辐射作用,香河园地区文化中心设置文艺工号、创业中心、多维剧场等功能,覆盖周边“五街一乡”约40万人。街乡级文化中心不断探索提升效能,来广营图书馆入选北京市十大阅读空间,在三里屯街道引入24小时不打烊的三联韬奋书店。发挥社区村活动室优势,指导各街乡充分利用疏解整治腾退空间,开展“地瓜社区”、“读聚时光”等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落实十五分钟文化圈。二是注重融合发展,提升数字化水平。加快融媒体中心建设,充分利用朝阳文化云平台和“文蕴朝阳”微信公众号对首都市民音乐厅等重大活动开展广泛宣传。4月22日启动“阅读行走12小时”活动,通过VIVA畅读直播平台,向观众全程直播,当日观看人数达200余万人,三十余家媒体进行相关报道。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惠民演出,提升文化供给力度。2018年以来,共开展各类文化活动6668场,直接参与人次约1021万。2018北京朝阳森林演出季朝阳区基层文化展演活动中,活动参与演出团队900余支,涉及108个社会单位,演员9000余人,现场参与观众约12万人,北京时间直播平台截止目前观看人次约800万。发挥朝阳国际化特色,2018“潮流音乐节”来自美国等8个国家的优秀乐队与国内著名乐队歌手参与演出。首都市民音乐厅、中华绝技秀等舞台演出120场次,发放惠民演出票6000余张。以雅宝路市场为背景,展示朝阳区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代风貌以及建区6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原创话剧《朝阳门外·雅宝路》已开展首轮演出。

 2.激发市场活力,深化实验区创新发展

 一是依托政策红利,保障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聚焦高端发展,出台《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16年版)》,着力促进全区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制定“政策十五条”对文创实验区企业提供覆盖品牌提升、孵化创新、风投奖励、融资补贴、上市奖励、文化贸易、高端人才等十五个方面全方位政策支持,促进文化产业升级发展。二是深化改革,提振文化市场消费。建立制度性的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以朝阳区居民的文化获得感作为文化融合发展的衡量标准。围绕“一带一路”、奥运文化艺术等国际化主题,探索创新文化消费新平台、倡导文化消费新观念,不断培养提升朝阳区居民的文化欣赏水平,实现高效、高质的文化产品供给。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文化企业、社会机构、行业协会、居民个人参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积极性。三是强化依法行政,注重文化安全执法。不断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行政审批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依法办理各项行政许可事项,今年来,共计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共计973件,完成出版物零售企业年检759家。完成10家实体书店调研,推进《朝阳区实体书店扶持政策》研究制定,有力促进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做好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以服务保障全国“两会”和“中非合作论坛”等重点任务,严格按照中央、市、区关于文化市场管理和“扫黄打非”工作要求,扎实落实“七个一”专项工作任务,确保朝阳区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截止目前,行政执法队共出动执法人员1228人次,检查文化娱乐场所2705家次,2018年行政执法队因表现突出获“首都劳动奖状”。

 3. 坚持示范引领,加强区域交流协作。

 发挥好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唯一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优势作用,强化示范引领,挖掘区域特色做好文化交流。积极参与“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联盟”的各项活动,组织策划三地共同参与的系列文化活动,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连续多年举办“北京朝阳‘悦动高雄·悦动屏东’社区文化大舞台”交流活动,带领专业演员、民间艺术家、朝阳艺术团和街乡文艺工作者赴台参演,为台湾同胞带来文艺演出、民间手工艺展示互动等文化活动。举办《中国道教文化展》等展览,并联合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筹备《华衣冠佩——北京民俗博物馆精品文物展》。统筹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对口帮扶,与河北保定唐县、张家口康保县、内蒙古乌兰察布卓资县、新疆和田墨玉县及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师四十七团等地建立对口支援,与河南南阳淅川县建立对口协作。开展好2018年“春雨工程”贵阳昆明演出和对接石嘴山市相关单位及对口支援张家口康保县、新疆和田地区等工作。

 二、取得成效

 自“十三五”以来,年均开展公益性演出活动达4700余场,每年为特殊群体组织开展文化演出和文化活动达1000余场,区博物馆每年开展公共文化活动30余场;区级及以上文化品牌项目认定工作实施过半,15个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民俗文化活动基地建成、挂牌;全区群众文艺团队数量较十三五初期增加347支,增长率达到12.4%。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进一步完善“3+1”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体系。目前,全区街乡文化中心设置率100%,新建成城市书屋11家,流动美术馆57家,文化广场260个,社区村文化活动室511个,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数据截至2018年9月)。通过在线直播形式,实现文化活动影响力和覆盖面显著提升,品牌活动场均在线观看人次超百万。引入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等专业机构参与文化设施运营管理,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将“2+5”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从创建指标向建设指标转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社会化和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开展百个文化品牌评选认定工作,提升朝阳文化品牌影响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上,确保文化市场稳定有序发展。年均办理行政审批事项968件,检查文化娱乐场所6933家。指导各街乡设立社区(村)扫黄打非联络站,建立联动机制,为规范朝阳区文化市场秩序、全面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发挥重要作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上,加深文化底蕴厚植。推进全区范围街乡历史文脉课题研究,组织40个街乡开展文脉研究工作。对朝阳区第一批15家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进行挂牌,并于今年底完成30家基地认定。制定大运河沿岸重点文物修缮计划,梳理完成大运河重点河流历史文脉研究。推进神木厂历史景观保护工程建设。重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建设上,打造朝阳文化交流精品。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主题,通过展览、展示、论坛和演出等丰富多彩的交流形式,推动文化品牌走出去。麦子店、安贞等街道社区文艺团队开创了民间团体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先河。

 三、存在问题及下阶段工作计划

(一)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我区文化资源丰富,各类文化机构众多,文化融合基础扎实。目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属不同工作部门,在重点工作推进、重要项目统筹、解决跨部门融合发展等还存在不足,不利于资源整合、协同互动。建议进一步理顺领导体制,完善统筹融合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

)提升融合发展质量

 我区文化融合工作仍面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百姓文化需求还有差距,对中青年群体吸引力不够,文化设施利用率偏低;全区文化产业园区众多,但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核心品牌不突出,对区域经济贡献有待增强等问题。建议进一步拓宽文化融合发展的平台和渠道,加强对资源的整合工作。

)完善文化融合发展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区文化融合发展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政策壁垒未完全打通、专业人才短缺等困难。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扶植政策,制定统一的准入标准、人才管理标准等;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政府购买、商业保险等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建构与拓展。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文化融合专门领域人才的培养机制。研究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文化人才投身文化融合的工作热情。

改善文化融合保障体系

 目前,我区缺少推进文化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文创实验区政策十五条中,缺少与公共文化对接的措施。政策研究需加强,资金扶持、财税引导等政策体系还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文化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缺少综合性、高层次、创新型文化人才,社会文化人才资源利用还不充分。有利于推进文化融合发展的人文环境、法治环境、服务环境等都有待提升。建议强化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监督评估奖惩等方面机制建设,全面构建文化事业产业融合保障体系。

下 一步,朝阳区将紧紧围绕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朝阳建设“三区”的中心任务,以更高的站位、更新的视角、更有效的举措,推动文化融合高质量发展,在完善原有工作体系基础上,将继续深化文化融合发展,有序推进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3+1”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构建共享均等的公共文化惠民模式;创新智能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拓展文化辐射带动功能,着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核心区。二是全面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充分挖掘和展示历史文脉,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全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三是扩大文化领域双向开放,打造“文化三里屯”品牌体系,优化对外交流空间载体;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朝阳特色、代表首都形象、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化活动品牌;组织开展好“国际风情节”“潮流音乐节”“漂亮的兵马俑”等文化品牌活动,讲好朝阳故事,全面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合作。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

                2018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