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人大刊物>>常委会会刊>>朝阳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

关于继续办理“转方式、调结构,提升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层级”议案情况的报告
 
关于继续办理“转方式、调结构,提升农村
地区产业发展层级”议案情况的报告
 
——2014年10月30日在朝阳区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朝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陈 涛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吴桂英区长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继续办理“转方式,调结构,提升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层级”议案情况,请予审议。
201310月,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专题听取了区政府关于《转方式、调结构,提升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层级》议案办理情况汇报。会议要求区政府进一步做好议案的后续办理工作,统筹推进我区农村城市化进程。今年以来,区政府坚持议案任务不变、工作力度不减、质量标准不降,认真落实审议意见精神,持续深化议案办理成果,在解决产业发展制约因素、促进经济薄弱地区发展、加快产业审批步伐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议案继续办理的基本情况
按照首都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2014年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以产业升级为核心,以三资管理为保障,深化功能区带动战略,坚持“三个自主”的发展路径,调结构、强管理、提质量,加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对产业瘦身健体”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努力将农村地区建设成为国际商务中心的拓展区、配套区和服务区。针对委员和代表们的意见,结合议案办理工作和产业升级的新要求、新趋势、新问题,从深层次研究推进产业发展的具体途径和办法,认真梳理未办结各项任务,逐一分析,逐项落实。截至目前,112013年应完成的工作已全部完成,并在2014年继续得到深化;6十二五期间应完成的工作,已按进度完成2013年度工作任务,2014年度工作正在推进中;3十二五期间区级层面难以独立完成、需争取市级支持的工作,相关委办局已多次向市级有关部门反映、沟通和协调,均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以不断优化发展思路为引领,创新产业发展路径
区政府充分认识到农村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结合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工作,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农村产业升级发展策略。
优化产业升级发展思路。结合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工作,区政府多次召开工作推进会和专题会,明确提出:促进产业发展是当前朝阳农村开展各项工作的主题,近阶段农村地区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全区现阶段功能定位,重点发展总部、金融、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产业,加速清退低级次产业,努力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率相关职能部门深入乡村实地调研产业发展,逐一听取乡产业发展思路及制约发展的难点,梳理出18个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整合部门力量共同研究解决途径,逐项落实责任主体及措施,列出任务表进行督办。截至目前2个已得到解决(将台乡4公顷产业用地利用高压线塔入地问题及金盏乡产业用地容积率调整问题),16个问题已取得积极进展。
调整低级次产业,提升农村地区产业层级。按照北京市确定的重点疏解领域(包括“两多”、“三高”),结合破解我区当前人口、资源、环境等难点问题,本着“先易后难,先消除隐患、再调整优化,分类排队,分步实施”原则,近期农村地区调整低级次产业阶段性重点工作领域包括区域性专业市场、高污染工业企业、再生资源回收场站及出租大院四类,整合财政资金4.3亿元专项用于农村地区低级次产业调整升级。区发改委、区农委、区财政局、区商务委、规划分局、工商分局等部门统筹配合,在梳理农村地区低级次市场、高污染工业企业等情况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拆除腾退工作。今年以来,已关停清退各类低级次市场7个、在拆市场7个,拆除建筑面积102万平米,减少流动人口16097人;已确认关停淘汰高污染工业企业11家;拆除再生资源回收场站16个,拆除建筑面积3.2万平米,减少流动人口3014人;拆除出租大院69个,拆除建筑面积62万平米,减少流动人口19933人。
以城乡结合部改造为契机,创新产业升级路径。把规划引领发展作为农村地区产业升级发展的突破口,积极推动产业升级路径创新。以全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城市化建设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推动常营、来广营、南磨房、豆各庄、太阳宫、将台等6个乡列入一绿试点,重点完成绿化、产业发展等六项任务。在此过程中,我区积极创新,突破以往单个产业项目争取政策的思路,按照全区建设用地统筹平衡的方式,一揽子解决6个乡在产业空间规模和产业项目审批等方面问题,保证了6个乡实现城市化建设与经济同步可持续发展;抓住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契机,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2013年和2014年我区列入棚户区改造计划42个项目,其中涉及农村产业发展的项目共13个,涉及10个乡。截至目前,十八里店乡西直河及豆各庄乡京津高速以南项目已获得部分手续,崔各庄乡奶西村、十八里店乡小武基等7个项目正在同步办理手续,王四营乡小海子村、小红门乡肖村三角地等4个项目正在进行研究论证;十八里店乡西直河及豆各庄乡京津高速以南等5个项目已拆除建筑物150万平方米,将台乡东八间房村等项目已启动拆迁。
(二)以持续提高农村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域贡献为方向,加快重点项目审批步伐
加强产业项目联审联责。加强农村地区产业联席会制度的落实,推动项目联审联责,推动各部门加快项目手续办理,推动项目落地建设。对提请联席会审议项目,做到会前部门预审、会上联审联责,会后协同监督;对已审议项目实行项目进展情况月报制度,跟踪项目进展,梳理难点问题,及时向联席会反馈,逐步实现对整个项目推进的系统性监督。2013年联席会审议的15个项目中,来广营乡朝来敬老院等6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南磨房乡中国出版创意基地等9个项目正推进手续办理; 2014年提请联席会审议项目共7个,涉及崔各庄、来广营、十八里店等6个乡,联席会办公室已对项目情况进行三次审查筛选,计划近期提交联席会审议。
做好产业项目审批流程培训。积极支持乡村产业自主发展,为提高乡级项目申报效率和水平,今年4月,区农委、区发改委、规划分局、国土分局联合举办朝阳区农村地区产业项目审批流程培训班,就产业项目立项申请、规划许可证办理、土地预审及权属确认、产业项目融资等相关审批流程进行培训,19个乡主管规划和经济的乡长、相关业务科室近200人参加培训。
加快产业审批速度。各审批职能部门积极落实市级相关政策、主动对接农村需求,为促进农村地区产业项目转型发展、促进项目落地开工,不断提高审批效能。截至8月份,平房乡四季雅园商务会馆等6个项目取得发改委批复(其中4个获得市级批复,1个获得变更批复,1个获得区级批复)、崔各庄乡大望京还建等2个项目已通过初审报市发改委待批、小红门乡城环城等2个项目正在办理前置环评审查;豆各庄乡艾泽斯盖等14项目完成规划手续办理(其中:核发红门国际广场一期等7个项目《规划意见书》、总用地规模61公顷,地上建筑规模126万平方米;核发豆各庄乡艾泽斯盖等4个项目《规划方案审查》,地上建筑规模约28万平方米;核发来广营乡瑞德泰达文化中心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地上建筑规模约2万平方米);小红门乡国际风尚中心、十八里店乡综合服务大厦等8个绿隔产业项目完成土地预审。
(三)以推动农村地区均衡稳定发展为目标,促进经济薄弱地区发展
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2014年不断提高村级公共事业财政支出标准,有效减轻了集体经济组织资金压力;支持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建设的产业项目,2013年农村地区产业发展资金1.23亿元,扶持来广营、将台等13个乡21个产业项目,2014年将统筹安排低级次产业调整升级专项资金4.3亿元。加大对经济薄弱乡村产业发展支持力度,2014年农村系统设立专项资金2820万元,用于支持黑庄户、崔各庄等6个经济薄弱乡村环境整治项目;2013年产业发展资金安排扶持经济薄弱乡村产业项目13个,扶持资金7733.15万元,占总资金的62.9%(扶持经济薄弱乡产业项目4个,补助资金2309.31万元,扶持经济薄弱村所在乡项目9个,补助资金5423.84万元);2014年初,财政预算农口专项资金安排2.3亿元,计划支持东坝、豆各庄等9个经济薄弱乡及村所在乡391个项目。
加强产业发展环境建设。着力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加密骨干路网,改善经济薄弱乡村与外部的交通联系,提高其招商引资环境建设水平。小红门乡龙爪树路、东坝乡东坝中路、东坝南二街,崔各庄乡香江北路、孙河乡黄楼路,以及高碑店平改立南北延道路等8条道路已经纳入市级道路建设计划,部分道路已经完工,总长约26公里,预计总投资约38亿元。
(四)以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破解产业升级制约因素
建立开放透明的产业准入规则。按照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要求及7月份出台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由区发改委牵头,结合我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实际需要,深入落实《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4年版)》,制定《朝阳区农村地区产业准入标准指导意见》,待农村地区产业联席会审议后发文。
建立健全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建立完善三总师联络服务体系,统筹各区级部门、功能区管委会及属地街乡,建立重点商务楼宇及产业空间总联系人、总协调人、总负责人台账;在原有工作体系基础上,制定了商务楼宇及土地空间资源管理、绿色通道服务等六项促进经济发展工作机制,区发改委牵头每季度调度项目与空间对接情况,同时依托区级招商引资平台及区农委外网平台,推进农村地区可利用空间资源与重大项目及时对接。截止目前,纳入平台管理的农村地区可利用产业用地6处,占地面积63.14公顷,建筑面积94.6万平米,涉及三间房、高碑店、孙河等乡;可利用1万平米以上商务楼宇资源涉及12个乡41处,建筑面积217万平米。
 “拆建结合”,为产业升级提供发展空间。按照“拆多建少、拆大建小、拆分散建集中”的原则,集成绿隔建设、棚户区改造、城市功能疏解等政策手段,在加速低级次产业清退的同时,加快释放新的产业空间,为新建产业项目奠定基础。截至目前,通过“拆建结合”,已批复规划指标项目3个:十八里店乡西直河村五环外项目已批复建筑规模47万平米,合作方已确定,并获得首批融资款,计划明年启动建设;豆各庄乡京津高速南项目已批复建设规模21万平米,合作方已确定,第一批融资款已到账;南磨房乡东郊市场项目拆除占地面积20.05公顷,已批复建筑规模20万平米。正在推进规划报批项目3个:崔各庄乡奶东村、黑庄户乡定辛庄村及郎辛庄村3个项目通过棚户区改造拆低建高,将取得新的产业发展空间65.3公顷,目前拆除任务过半,各乡正抓紧与市区规划部门对接,推动相关手续的办理。正在进行产业用地空间整理项目2个:东坝乡东五环市场和将台乡阳光酒和市场通过2014年低级次产业疏解,将释放集体产业用地空间12.6公顷,预计年底前将全面完成拆除,2015年具备供地条件。
建立产业用地利用台账。加大对农村地区已利用产业用地情况的追踪摸底踏勘,充分了解产业业态、集体收益、手续办理等情况;整合原有的项目管理系统和农村经济合同管理系统,将59块产业用地利用及现状情况全部纳入农村地区经济管理系统管理,通过信息化技术,进一步实现项目合同、土地利用、产业业态、空间规划等信息的叠加,提高了产业用地利用前后情况对比分析能力,为规范调整业态低、效益不高、手续不完善的项目提供了依据。
二、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
通过议案办理,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在制度建设、机制衔接、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在探索产业升级过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当前,首都正处于落实城市功能、调整产业结构的新时期,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还有很多需要加快研究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一是农村地区产业功能定位亟待细化研究。7月份北京市出台更为严格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对于农村地区产业升级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农村地区需要面对新的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朝阳区发展实际,进一步细化和调整农村产业发展功能定位,为下一步项目引进打好基础。
二是农村产业项目审批周期依然较长。农村地区产业项目的手续审批权限大部分在市级层面,除6个试点乡绿隔产业项目的审批权下放到我区以外,其他项目虽然也精简下放了部分审批事项,但总体上仍然存在审批环节多、速度慢的问题。同时,下放到区级的审批权限如何与市级审批流程衔接,还处在协调、磨合的阶段,审批效率有待提高。
三是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面临很大资金压力。除来广营、南磨房等个别乡村基本能够实现现有产业自我良性循环之外,由于历史发展原因,绝大部分乡村在产业升级发展中仍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如绿隔6个试点乡推动前期拆迁、棚户区项目拆迁及后续建设、疏解清退低级次市场解除合同及拆除等工作,尽管有较为明确的资金平衡方案,但仍存在集体自有资金不足、启动资金量紧缺、社会融资难等资金困境,制约了集体产业项目实现自主发展。
下一步,按照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加快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发展层级的工作目标,在继续做好低级次产业清退的同时,主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积极推进农村地区产业功能定位研究。一是在落实好一绿试点乡任务的基础上,指导其他13个乡加快编制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实施方案,适时上报市政府,力争统筹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二是结合编制农村地区“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农村地区产业功能定位,夯实下一步产业升级发展基础。
(二)继续协调加快项目审批进度。一是区政府将按照五规合一、保障民生、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根据北京市新增产业目录及朝阳区农村地区产业准入标准,通过农村地区产业联席会联审,有序引导产业项目尽快落地;二是加强与市级部门主动对接力度,积极协调争取市级相关部门切实简化审批程序,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
(三)拓宽渠道缓解产业项目资金压力。一是充分利用国开行针对棚户区改造项目推出的低成本融资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小武基、奶东村等产业项目争取融资贷款;二是探索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引导各乡强化产业用地乡级统筹使用,推动集体产业用地自征自用,解决产业项目建设投融资渠道;三是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经营模式,鼓励农民入股参与集体产业发展。
(四)努力完成低级次产业调整年度任务。督促各乡按照制定的低级次产业清退实施方案,争取年内完成30个低级次市场、28个高污染工业企业、27处再生资源回收场站、90个出租大院的拆除、清退。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推动农村地区产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区政府将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有力监督和支持下,坚持规划引导、环境促进、机制保障并重,持续推进农村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为全面加快我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