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一府两院工作动态

朝阳区集中观察点:在这里有家的感觉

——摘自《朝阳报》

 本轮疫情有着传播隐匿、发展迅速等特点,以最快速度管控风险、流调溯源、阻断病毒传播链条成为关键。连日来,朝阳区疾控中心疫情处置组24小时待命,以最快的速度开展流调排查、核酸采样,进行风险评估,守护朝阳群众的健康安全。

尽全力再快一分钟

 4月28日凌晨1:00,朝阳区疾控中心接报,一个“十混一”核酸检测样本呈阳性。涉及的小区共有11栋楼1000多户居民,朝阳疾控疫情处置组现场点位小组迅速出动,锁定目标范围对样本涉及的人员和环境采样。因为涉及血样采集,90后护理专业的韦思宇主动请缨。

 凌晨1:30,6名队员到达现场。顾不上不断落下的雨点,她们迅速穿上全套防护服,敲门入户。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采样一户一户进行。韦思宇回忆,那天晚上,居民跟他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早点休息,但是大家心里想的都是赶紧确定这10个人里到底是谁出现了问题,“能快1分钟,我们就再快1分钟。”

 凌晨4:50,采完混样涉及的最后一户,为了避免污染电梯,韦思宇和队员们从9层走了下来,后背的汗顺着衣服往下流。清晨6:00,所有样本送到实验室检测后,韦思宇这才发现,天已经亮了。

 34岁的方叶引,本职工作是三间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保健科医生。从4月22日起,她来到朝阳疾控支援。4月28日,韦思宇她们深夜冒雨流调采样,方叶引和队员第二天就接班去存在阳性样本的小区周边“扫雷”。

 当天,方叶引和队员共去了三个点位,分别是小超市、小卖部和一个核酸采样点。小卖部的店主是一位70多岁的老爷子,而店里的支付系统都由其侄女管理。采集完现场环境样本之后,疫情处置队员通过电话询问,教老先生的侄女把店里一个月的支付记录全部导出。三个点位的数据,用时不到四个小时基本落位。

 朝阳区疫情处置组组长李倩介绍,目前,区疾控中心已经形成了一支完整的流调队伍,能够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远端调查小组通过电话调查,捋出这个病例去过哪些地方,再通知现场点位队员进行采样;信息收集小组对照病例的信息进行收集;疫情处置组根据所有调查情况综合研判,形成点位管控意见。三个小组像跑接力赛一样,配合“接棒”才能完成一次处置工作。

 自4月22日至5月9日下午,疫情处置组已经摸排了2500多个现场点位,多的时候队员一天要走100多个地方进行流调排查、核酸采样。虽说“十混一”看上去仅仅是10个人,但这10个人可能住在不同小区,每一个人去过的地点也不同,工作量很庞大,不仅需要用到专业知识和科学判断,还需要小组中的每个人默契配合、精准定位,尽全力为疫情防控争取宝贵时间。

 “我们每天24小时待命,不松懈一分一秒,我相信这场‘战疫’,我们一定能赢。”李倩说。      

 B1503号房间是一名孕妇,名片上有一个肚子凸起的女性形象;B1109号房间是一名69岁的老人,名片上画着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先生……在朝阳一处集中观察点,针对入住的集中观察人员制作的爬楼图上,详细标注着每一名在观人员的基本信息,并用卡通形象为在观人员“画像”,提供精准服务。

 这处观察点原是朝阳区一处公租房,在圆满完成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驻地服务保障任务后,迅速转段,短时间内完成隔离点防疫改造。观察点分指挥部将酒店服务和人文关怀相融合,为在观人员营造家一般的温暖。

关键时刻展现国企担当

 公租房不是成型酒店,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距离集中观察点防疫和服务保障要求都有一定的差距,如何加速度完善硬件设施,做好观察人员的服务保障?分指挥部以冬奥专班为班底,不断扩充其他力量,由崔各庄乡、朝保发公司、区卫健委、双桥医院、区疾控中心、公安朝阳分局派驻干部等54人组成,专班发挥国企担当,属地责任,多方合作做好观察点的筹备及服务保障工作。

 “抗击疫情,速度是关键。”分指挥部执行指挥陈琦说,人才公寓变成集中观察点,第一步就是要进行硬件改造。指挥部聘请三方公司,在防疫、疾控等专家的现场指导下,利用3天3夜对B座400余间房进行改造。朝保发公司发挥国企担当,加班加点对改造后的房间进行了验收,确保防疫改造到位。“专班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抢速度,严之又严做验收,确保改造后的房间符合集中观察条件。”陈琦说,此外,C座600个房间已于5月4日改造完毕,投入使用,近期A座600个房间也将改造完毕,届时A座、B座、C座可提供隔离房间共计1600个。

 硬件完善之后,保障服务也要跟得上。分指挥部成立“一办8组”,分为医疗保障组、人文关怀组、快递运行组等为在观人员进行服务。分指挥部还成立临时党支部,由支部党员带头组成了医疗防疫、酒店管理两支团队220名工作人员,进入集中观察人员居住的“红区”,分单元服务。

 “我是党员,我去红区。”C座运行后,由区卫健委选派的18名医护人员前来支援,北京华信医院内分泌副主任医师郭伟宏主动亮身份,带领医护团队进入C座红区,开展健康监测、核酸采样、诊疗处置。

“三心”服务精心呵护健康

 分指挥部以防疫为先、健康并重为工作原则,重点关照在观人员中“一老一小一病”等特殊群体,给予安心、舒心、暖心的守护。

 在医疗和人文关怀组办公室,一张张名片组成的在观人员台账张贴在展板上,名片上包含在观人员的入住房间号、姓名、生日、电话、末次暴露时间、解除隔离时间、基础病等信息,名片一角还用卡通形象标注出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这一张张“画像”出自酒店保障组的工作人员,每个入住人员的情况都一目了然,以便各工作组进行服务。

 “这些资料是在人员初筛后,再根据红区医护团队每天在健康监测时,对在观人员进行面诊后不断完善的。”分指挥部医疗防疫执行指挥刘振芳介绍,“红区”医护人员坚持每天为所有在观人员测体温、了解健康状况、电话沟通问诊,保障入住人员健康。

 随着C座的投入使用,截至5月10日,已累计接待在观人员1090人,但分指挥部始终坚持防疫与健康并重,对在观人员的健康管理不打折扣。医疗组在面诊中了解到,一名患有高血压的在观人员,出现晕眩等症状,经初步诊断、用药后,将他转诊到了中日友好医院继续进行治疗。康复后回到观察点,这名在观人员再三表达了感谢,“有你们在,我心里很踏实,我相信大家一起努力,一定会早日战胜疫情。”

 针对在观人员的代开药服务,医疗组与人文关怀组合作由医疗防疫组对药品需求清单进行审核,人文关怀组派专人负责代开药。有在观人员需要常吃中药,人文关怀组的马永生来到医院,开好中药,等着医院煮好汤药后,再带回来。有的老人患高血压、糖尿病等,马永生跑了好几家医院才把药品开齐。老人感动地点赞道,“简直像亲儿子一样体贴。”

问需“唠家常”精准服务暖心

 精心照料不止体现在健康保障上,考虑到在观人员年龄差异大,需求各有不同,分指挥部采取服务与关怀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把在观人员当成家人、朋友,设置24小时问询电话,通过“聊天唠家常”的方式,满足在观人员需求。

 人文关怀组主要成员由街乡社区工作者担任,他们发挥起“聊天唠家常”的特长,通过电话对在观人员进行访问,收集他们的就餐、住宿、就医等特殊需求。

 “C70610、C70807、C50703需要回民餐。”“C50410需要注射胰岛素,针剂需要冷藏。”“B1211反映网络连接不畅。”人文关怀组将一个个问题收集上来后,再根据问题类型转发给医疗防疫组和酒店保障组。“问题转给各方之后,我们还会进行回访,确保得到解决。”人文关怀组组长刘淑颖说,指挥部还专门协调出一台冰箱,专门用来给C50410在观人员储藏胰岛素。

 除了提供回民餐、全素餐、儿童餐、常规餐之外,指挥部还聘请专业的餐饮服务公司根据在观人员饮食禁忌等需求提供特色餐。“为了应对人员临时入住等特殊情况,我们每天还有一定的备餐,保障在观人员‘吃得上 吃得饱’。”分指挥部执行指挥齐天磊说。

 面对大体量的在观人员及生活物资配送,观察点还特别配置了快递运行组,建立“统一消杀、分类管理、集中运送、及时处置”的快递运送机制,在固定点位统一接收后进行消杀,按照分区摆放,随后通过传送带递送。“通过明确的分区,实现无交叉快递配送。”快递运行组组长吴迪介绍,同时,组员们24小时待岗,转送紧急快递,“特别是药品,我们快一步,就能让在观人员早一点用上。”

 观察点安心、舒心、暖心的守护,给了在观人员“家的温暖”,他们纷纷表达感谢。“谢谢你们经常嘘寒问暖,陪我聊天,让我度过这段特别的观察时光。”“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疫情无情人有情,真心感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