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人大会议>>常委会会议>>朝阳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

区政府关于“财政投入向农村地区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覆盖”情况的报告
 
 
区政府关于“财政投入向农村地区倾斜,基础
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
覆盖”情况的报告
 
——2014年8月28日在朝阳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
 
朝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陈 涛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吴桂英区长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财政投入向农村地区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覆盖”议题办理情况,请予审议。
区政府将办理此议题作为强化区级统筹,突破城乡一体化发展瓶颈,加快推动农村城市化的重要举措,成立了由常务副区长和主管农村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区发展改革委、区农委、区财政局、区市政市容委等16个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见附件2),并进一步细化为3大类14项具体任务,在区发展改革委、区农委、区财政局设立三个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分类推进、定期督查。对落实过程中道路建设、环境整治、转居保障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先后在2次区政府常务会和10次区长办公会上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具体的意见和措施,议题办理工作扎实推进。
一、议题办理情况和具体进展
(一)加大财政投入向农村地区倾斜力度。2014年,区政府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逐年递增机制,统筹财力聚焦农村城市化各项任务,保障了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具体投入情况见附件3,分报告见附件5)。
一是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2014年农村地区财政预算支出安排122.6亿元,同比增加20.1亿元,增长19.6%。其中向农村地安排基本建设资金36.4亿元,同比增加5.7亿元,增长18.6%;安排公共服务资金29.6亿元,同比增加4.9亿元,增长19.8%,上半年农村地区完成总体支出62.3亿元,完成全年预算安排的50.8%。
对农村地区财政投入的增长部分主要用于安排产业升级、深化社会治理和优化区域环境三个方面的倾斜项目其中产业项目2.1亿元,民生项目4.8亿元,环境和基础设施项目13.2亿元),上半年共完成支出10.1亿元(其中民生项目完成1.7亿元,环境和基础设施项目完成8.4亿元),落实全年倾斜资金的50.2%。
二是完善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严格落实农业法定增长机制,2014年预算安排农业法定支出26.1亿元,同比增长15.3%,确保农业法定支出增幅高于14.2%的财政支出增幅。从2006年起,预算安排乡体制资金持续高于区级财政收入的增幅,2014年我区乡体制资金达到9.6亿元,同比增长1.1亿元,增长13%,保障了体制财力的稳步增长
三是提高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经费等投入标准。村级公益事业补助标准从每村8万元提高至12万元;绿化养护费由5元/平方米调增至7元/平方米;保洁经费由4元/平方米调增至6元/平方米;提高农村地区绿地政策性补贴标准,每年增加投入3800万元。启动村级重点工作目标管理,按照年度绩效评价结果,向行政村“两委一社”班子成员一次性分档发放工作补贴;对使用财政资金农口切块的工程类项目,不再要求财政资金与乡村自筹资金1:1配比,统一改为财政资金“定额定项”补助,切实减轻了乡村集体负担。
四是全力保障当前农村城市化重点任务。突出“压缩一般、保证重点、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着力保障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治理城乡结合部“城市病”等任务,计划安排资金7.8亿元,同比增加2.1亿元,增长36.8%,其中以推动农村地区产业改造升级为目标,整合5亿元作为朝阳区城市功能疏解与产业调整专项资金,重点保障区域性专业市场,仓储物流基地,再生资源回收场站,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和吸附流动人口多、土地资源占用多的产业项目的清理任务,解决搬迁清理中涉及合同、产权、民生保障等实际困难。
五是提高农村地区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水平。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完成了朝阳区农村系统专项资金管理平台一期和二期建设,建成预算、批复等六个模块,实现了对农口财政专项资金的项目化管理。对使用财政资金的项目直接实行政府采购,改变了先施工后评审的资金拨付程序,切实提高了专项资金的统筹使用效率。
六是多渠道引入资金推动农村建设。积极对接市政府年度投资重点,争取到中小河道治理工程、再生水厂拆迁工程资本金补助、平原地区万亩造林等8个项目市级资金18.7亿元,比2013年增加12.1亿元。同时研究引入央企资金参与基本建设,梳理垃圾处理等市场化项目需求,探索通过保险债权计划筹措资金,提出了初步方案。落实孙河组团市政基础设施BT融资方案,完成BT人招标,积极对接银行研究落实了年度中小河道治理和再生水厂拆迁工程融资
(二)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2014年,区政府以道路、水、电和环境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建设,有效促进了区域功能完善提升(具体任务见附件4,分报告见附件6)。
一是加快农村地区道路市政建设。以服务安置房回迁、改善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发展环境、加快土地储备区域道路建设为重点,计划启动115公里农村地区道路建设,占全区道路建设计划的91%,任务量同比增长22.3%。年内农村地区道路总长将新增40余公里。围绕安置房周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将南皋组团等9个安置房周边50条次支干路纳入道路分年度建设计划,今年实施十八里店、王四营、小红门、三间房、豆各庄、来广营、东坝七棵树和驹子房等8个安置房周边的29条市政道路(总长约26公里)建设,随路同步实施供水、雨水、污水等市政管线工程。目前,十八里店、王四营安置房项目周边17条道路已批复立项,小红门安置房项目周边8条道路正在报审立项,三间房安置房项目周边4条道路正在进行前期工作,年内将完成26条道路建设任务。围绕改善基础设施薄弱地区发展环境,积极对接市发改委、交通委等相关部门,将急需建设的龙爪树路、东坝南二街、黄楼路、高碑店平改立南北延道路、化工路等5条主干路纳入建设计划,其中4条已取得立项批复,启动拆迁建设;同时争取将香江北路、东坝中路、广顺北大街北延等3条道路纳入市级支持范围,正在由宝嘉恒公司加快开展前期工作,年内全面完成黄楼路、北苑东路2条道路建设。围绕道路微循环建设,启动双桥路、双桥东路、常营西路、百子湾南路等5条断、堵头路建设(总长约3.24公里),年内完成其中2条道路建设,完成京沈豆各庄出口等2个交通堵点改造,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围绕重点功能区建设,年内完成孙河、东坝、金盏等储备区域内22条、约30公里道路建设。
二是加快完善水利设施。今年重点针对农村地区水务薄弱环节推进三项任务:集中实施以“9942N”为中心的第二阶段水务工程建设,以中小河道防洪治理为重点,启动曹各庄沟、西干沟、半壁店沟等十八里店、管庄等12个乡的18项防汛工程、2处雨洪利用和6项防汛应急工程,年内全面完成任务,实现29.6公里的区管河道建设达标,37处积水点得到有效治理,区域综合防洪排涝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快完善农村供水管网。针对农村地区多年来市政用水无法保障、使用自备井供水的问题,抓住建设全市首个供水安全试点区的契机,制定了2014-2020年农村地区自备井置换实施方案,今年重点推进定福庄地区自备井置换试点工作,解决42.7万人的安全用水问题,2017年前完成崔各庄、常营、三间房等北部地区、中部地区自备井置换工作,2020年全面完成。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水环境治理。今年重点推进4座再生水厂拆迁任务,目前已完成定福庄、高安屯、清河3座水厂厂区红线内地上物拆迁,实现了拆迁交地、施工进场目标,计划于2015年投入运行,具备通水能力,规划处理规模将达到98万立方米/日,同步完成清河朝阳段雷桥、沙子营和沙总排三处入河污水口治理工程,实现试运行。
三是加快农村地区变电站建设。2014年计划在农村地区实施6座110KV变电站新建、扩建工程,金盏、东小井等6座属于农村地区,占总任务量的67%,已全面启动建设,全部建成后将解决2.6万户、6.76万人的供电问题。结合“煤改电”任务,对农村地区10KV配网进行增容改造,年度计划实施“煤改电”1699户,占全区总任务量的91%,涉及平房乡石各庄、亮马厂,三间房乡金家坟西里、北双桥南里,王四营乡官庄5个村,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四是全力实施一批环境建设项目。今年以来,抓住绿化生态建设和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提档等重点,着力改善城乡结合部环境面貌。加快区域绿化美化方面,在落实7335亩年度平原绿化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京顺路、来广营北湖渠村、城建道桥吊运分公司拆迁区域、南磨房乡平原造林4处景观节点绿化美化工程,实施弘善休闲森林公园、温榆河绿道和望和公园建设,新增绿化面积6.6万平方米完善农村环卫设施方面,以升级垃圾中转站为重点,制定农村地区环卫设施全面改造计划,近期启动将台大环生活垃圾中转站试点升级改造,2015年底前完成其余18个中转站改造任务。完成了农村地区52座旱厕改造的前期工作,年内实施9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06年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市、区政府投资持续增长,累计安排建设资金18亿元,完成了166个村庄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安排资金7135万元,加快完善12个村道路硬化、公厕、给水、雨污水等相关基础设施。
(三)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覆盖。今年以来,区政府突出解决就业保障难点问题,加快推动农村教育、卫生、文体事业发展,努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加快完善农村就业保障体系。今年我区在整建制转居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经过多番协调政策、争取资金、申请指标,太阳宫、豆各庄、东坝、金盏、常营、崔各庄、三间房等7个乡40个村2.4万人完成转居手续办理,其中太阳宫、常营2个乡全部农民实现转居,目前各乡正加紧推进转工手续办理工作,将转居人员尽快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出台了鼓励农村劳动力就业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对于招用农村劳动力(含转非农村劳动力)的用人单位给予1.2万元/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农村劳动力给予300元/月的转移就业补贴,7月底前落实补贴资金7050万元,带动和稳定就业8692人次。进一步完善农民就业服务,开展以消防员、电子商务师、绿化工等工种为主的订单式培训,与公交客运、商储超市等大型企业建立岗位供需机制,上半年开发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45263个进行岗位推荐4351人次,转非地区3197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市场化就业。
二是扩大农村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按照以优质带动均衡的思路,缓解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紧张,大力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实施“中小学城乡发展共同体”计划。由14所优质学校带动21所农村相对薄弱校的发展,在学校办学目标梳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完善了融通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加速推进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结构重组。今年重点抓住“学区化”改革契机,引进东北师范大学附中朝阳学校、陈经纶中学保利分校、新教育实验学校、芳草地国际学校富力分校,在东坝地区新建了九十四中学朝阳新城分校、八十中学管庄分校常青藤校区;整合了八十中学实验学校温榆河分校,在双桥地区由工大附中整合双桥中学;在管庄地区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合办二外附属小学,目前已实现了优质资源学校在全区43个街乡的全覆盖。加大对乡(村)集体办园的扶持力度。区教委、区农委联合制定年度乡(村)中心幼儿园建设方案,对十八里店等10个乡按照40万元/班的标准补贴一次性建设资金9160万元,扶持建设14所乡(村)中心幼儿园,年内完成基本建设,2015年3月前实现229个班级全部对外招生,解决6870名儿童学龄前教育问题,同时参照我区街乡举办幼儿园补贴标准给予生均补贴和一次性设备设施奖励补助。
三是完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今年重点加大优质医疗资源引入力度,提高农村卫生保障水平。加速推进东坝、垡头、常营、来广营地区大医院建设,目前4个医院入驻已获市卫计委批复同意,正开展前期立项工作。突出统筹城乡医疗资源,启动并运行4个片区综合医联体和1个儿童专科医联体,探索建立肿瘤、中医等专科医联体,优先保障农村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大医院专家的优质医疗资源支持,实现农村地区医联体服务全覆盖。提高农村医疗补助标准。将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由1140元提高至1205元,新增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等4个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正式运行双桥新农合血液透析中心,实行定额定次付费,农民个人自付款从1.8万元减至6624元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新增农村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积1.8万平米,建成豆各庄朝丰社区等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快推进东坝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农村地区食品药品监管。重点完善基层组织建设,19个乡全部建立食药所,强化区域内食品药品快速检测、个体工商户食品流通许可和隐患排查等日常监管工作。
四是加强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委托北京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朝阳区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合理安排到2020年的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落实市级为民办实事工程任务,将12家养老照料中心设置在农村地区(全区20家),其中新建养老机构数量8家,改扩建4家,年内完成建设任务。3家农村地区养老机构新取得了设立许可,新增养老床位400张,预计年内可增加养老床位1200余张,缓解农村地区养老压力。区民政局、区卫生局共同推进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工作,农村地区养老机构与卫生机构全部建立联系。
五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重点深化“十二个一”文明创建工程,提升农村文化文明水平。投入资金2000万元,加快实施东坝乡坝鑫家园等12个文化广场建设。将分别位于管庄、高碑店乡的2处文化配套设施(面积共计4500平方米)交付地区使用,同时加快推进来广营、东坝2个乡2处地区文化中心建设。重点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在农村地区现有45个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基础上,今年再建188个,实现19个乡文化中心和社区、行政村文化活动室设置率、公共电子阅览室覆盖率均达到100%。大力扶持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形成群众文化队伍993支,骨干力量2.8万余人年内开展星火工程演出和肩并肩农民工志愿工程242场。按照“四有三会两提高”的新型农民培养目标,在34个农民社区开展以文化文体活动、安全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市民化工程,年内将完成全部任务。
六是着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一方面探索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模式。重点在农村地区开展群众健身需求、健身设施、健身队伍3项调研,梳理群众需求、明确工作目标。同时在南磨房、将台等5个乡开展体育指导员进驻辅导站等5项试点,探索农村地区健身协会组织实体化、队伍专业化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强化体育健身活动服务指导。完成3个“北京市体育特色村”创建工作,建成常营乡社区多功能公共运动场地,加快推进30套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科学健身指导进乡村”活动,聘请首都体育学院等专业院校的专家深入管庄、三间房、平房等乡,进一步满足农村地区群众健身需求。
二、当前形势和存在问题
议题办理工作开展以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大对农村支持力度,以财政杠杆为切入点,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优质公共资源城乡共享,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办理议题的最终目标是破解城乡一体化发展瓶颈,实现农村城市化目标,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农村地区正处于高速发展之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还有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加快研究解决:
一是传统粗放型的发展、管理方式导致农村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区域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比例达到1:2.2结构倒挂问题尤为突出;土地、水等资源承载力与城市化发展要求不相匹配;农村产业升级压力空前,大量低级次产业的存在与首都核心功能严重不符;城乡结合部环境面貌与城市功能定位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支撑农村地区整体转型期间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任务,仅靠公共财政和集体经济的投入难以为继,必须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调控人口规模,统筹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社会资本的参与作用和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才能从根本上突破当前农村的发展瓶颈。
二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建设发展仍然滞后,在道路、水、电、气、热、环境等方面仍然与城区存在较大差距,直接影响了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和群众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审批手续繁琐和建设进度缓慢与农村地区亟需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存在巨大矛盾。
三是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仍然是农村地区的“短板”,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社区卫生中心难以满足实际就医需求;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水平整体偏低;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人才的缺乏,使得农村地区的软实力仍然较弱,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形势。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农村地区是实现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治理城市病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作为的关键区域,下一步,区政府将坚持农村城市化方向,从思维方式、政策导向、工作推动上突出深化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落实“瘦身健体”要求,按照拆迁腾退、住房安置、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产业发展、体制改革“六位一体”的思路,继续强化部门职责、加大执行力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人口规模调控,强化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全覆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把农村城市化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
在财政投入向农村地区倾斜方面,一是强化预算执行力度,高标准完成财政投入向农村地区倾斜的年初预算计划;二是针对农村城市化中的薄弱环节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推动朝阳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建设;三是严格落实我区预算监督办法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倾斜资金的监管力度,提升资金分配、预算执行、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效能,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四是大力推进财政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区与街乡财政体制,力争实现全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在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方面,一是加快项目实施。围绕农村地区道路、水利、电力、生态环境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加强跟踪调度,强化资金保障,促进项目尽早落地,有效改善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现状;二是提高农村常态管理水平立足发展现状,完善精细化管理模式,全面优化区域城市功能;三是加强基础设施整体规划研究,加快落实东坝国际商贸中心区等重点功能区控规审批,同步研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做好棚户区改造及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腾退区域综合治理利用规划。围绕保障房建设布局及交付时间,提前谋划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承载功能;研究政策创新。针对目前市政管线建设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加快研究相关意见积极沟通争取市级支持。研究落实城区疏解安置房公共配套设施及管理相关补偿政策
在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覆盖方面,一是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农村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农村就业、医疗、教育、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二是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改革的运作方式和有效途径,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合力,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三是深化保障对接政策研究,重点探索按照缴费年限区分转工人员养老待遇,超转人员延期缴纳社保与安置政策衔接两个问题,积极争取市劳动部门完善相关政策,保障农民切身利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要继续推动财政投入向农村地区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覆盖,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助,希望各位委员一如既往地关心农村地区发展,区政府将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有力监督和支持下,针对农村城市化中的薄弱环节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推动朝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