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人大刊物>>常委会会刊>>朝阳区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会刊

朝阳区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中医药发展情况的报告

——2024年6月27日在朝阳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

朝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舒毕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吴小杰区长委托,代表区政府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区中医药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朝阳区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建立中医药工作部门联动机制,是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支持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15个城区之一。全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置中医科的有836家,占比41%。共有中医类医疗机构总数为286家,其中,中医类医院43家。朝阳区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首都国医名师等中医药名家云集,汇聚了以孔伯华、施今墨等京城四大名医为代表的燕京医派、孟河医派传承工作室站和中医诊所,拥有罗氏正骨法、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蝴蝶手指穴疗法等多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氏正骨”代表性传承人罗素兰名老中医传承工作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国医大师金世元中药特色技术传承基地均设在我区。

 一、朝阳区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出台纲领性政策文件,明确中医药事业发展方向。区政府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工作,将其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并将中医医疗机构建设纳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制定了《关于促进朝阳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行动计划(2022年—2025年)》,明确了近期中医药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为“十四五”期间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区卫健委、区人社局、区财政局、朝阳园管委会(区科信局)联合制定了《北京市朝阳区中医药薪火传承人才培养工程工作方案》,包含1个总方案(《北京市朝阳区中医药薪火传承人才培养工程工作方案》)和4个子方案(《师承工程实施方案》《砺剑工程实施方案》《育星工程实施方案》《中医药人才认定工作实施方案》),助力区域中医药人才培养。

 二是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助力中医药事业发展。近三年,区财政持续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安排朝阳区中医医院装修改造工程、朝阳区中医医院设备购置、中医药薪火传承工作、中医药传承指导老师经费、基层中医馆中医阁建设等资金,为推动中医药工作组织管理,促进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财政助力。2024年共保障12761万元,其中中央资金8004万元,市级资金607万元,区级资金4150万元。为把中央直达资金用好用优,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我区制定了《试点项目工作方案任务分工》,由区卫健委、区财政局共同承担了试点项目工作专班的办公室的职能,以支撑项目为抓手推进试点任务落地,采用“单位申报——专家评审——立项实施”的流程。在申报前提前部署、规划前置,凿实前期论证程序,研究讨论支撑项目的设置、所需资金测算等。在形成支撑项目的储备库后,统筹考虑各单位重点工作及部门预算,将部门预算与中央直达资金有机结合,进一步明确哪些任务确实需要中央资金支持,哪些任务使用市区经费即可完成,强化支撑项目储备,确保中央直达资金确实起到引导、示范和撬动作用。

 三是创建阶梯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持续推进朝阳区中医药薪火传承工程。全区已建成北京市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个,从北京市各大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引进中医专家173位,建立8批基层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244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站13个,带徒346人;国医大师金世元中药特色技术朝阳区传承团队五批共8位中药专家带中药师传承人27人、中医师传承人62人;启动两批双语中医专家工作室,共有5位双语中医专家带徒22名。启动区级中医优势专科项目,评选出6个引领类中医重点专科和16个培育类中医重点专科,覆盖了区域内央属、市属和区属医院的骨伤科、针灸科、肿瘤科、推拿科、脑病科等九个专业方向,初步形成了引领类带动区属医院、培育类带动社区卫生服务的层次化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模式。

 四是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了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全区已建成以驻区央属、部属医疗机构为支撑,以区属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院为牵头,区属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养老于一体的服务辖区百姓和驻(来)区外籍人士两类人群的区域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持续推进中医药资源布局。北京按摩医院朝阳院区开业运行,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来广营院区建设获批立项,北京中医医院新院区选址确定。区属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与中日友好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朝阳区中医医院通过二级甲等医院复审,新大楼完成装修,正在进行开业前准备工作;全面启动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区中医医院2家区属中医类医院智慧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双桥医院启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基地建设;区妇幼保健院全力推进“升降浮沉”工程和2个市级中医妇幼名医传承工作室(王玉英中医妇幼名医传承工作室、肖和印中医妇幼名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区第三医院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心身疾病防治模式,成功举办第九届朝阳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创新与管理论坛暨首届中西医结合心身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发展论坛。基层社区中医服务品牌初步构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设置有中医科和中药房,18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馆、中医阁建设,实现统一风格+特色展示,持续加强内涵建设,提供规范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和中医药适宜技术。目前,全区已建成中医馆50个、中医阁46个,正在建设中的中医馆1个、中医阁60个,中医馆实现全覆盖,中医阁覆盖率达到55%。

 五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做强中医药产业。研究制定《北京市朝阳区数字医疗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及《北京市朝阳区关于支持数字医疗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支持中医药领域数字化创新,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资金支持。这一政策的出台,极大激发了区内企业投身中医药数字化发展的积极性。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签订“北京数智中医药谷”合作共建协议,推动形成国家级中医药示范园区。举办“打造中医药产业高地 促进管庄高质量发展”主题论坛,启动管庄中医药产业园项目,举行了医药产、学、研、用融合挂牌仪式,首都医科大学中药学院中药炮制技术实训基地、北京市朝阳区中药炮制技术实训基地、龙砂奉生膏滋传承基地三个基地正式揭牌,助力中药产业发展。

 六是做强中医药文化传播,促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通过组织“中医药街乡行”“中医药科普宣讲员大赛”和“地坛中医药文化节”等形式,向居(村)民传授中医药养生知识,防治疾病知识等;通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药文化进企业”等活动形式,扩大中医药文化普及人群范围;通过制作科普宣讲短视频、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动画片等形式,提炼优秀科普内容,增强传播力;通过“百姓中医药风采展示大赛”,以百姓视角讲好中医故事,营造百姓学中医、用中医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成功举办“亮马河畔说中医”系列宣传活动,聘请16名文化传播使者,连续举办八届“驻华使节中医药健康日”活动,引导驻华使节和家人成为中医药文化的外籍传播者。

 七是开展服务贸易试点工作,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落地。聘请13名市级中医药双语专家,启动6家区级中医药国际服务试点基地建设。组织辖区内医疗机构为亚投行外籍人士提供中医药特色家医服务,为区内产业园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包。在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展示朝阳区中医药健康服务取得的成果,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和产业落地。

 八是规范中医药行业管理,促进中医机构发展。持续完善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中医类医疗机构综合监管体系。深入开展双随机监督检查,同时利用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管理系统,多角度多方位督促主体责任落实。完成区级中医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的换届,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担作为挂靠单位。区中医协会对辖区内中医类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常态化中药饮片、中药处方和中医门诊病案抽检点评,强化机构规范执业意识,促进行业自律。通过接诉即办办理,开展对照检查,认真查找机构在医疗管理、服务态度、医疗纠纷、行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督促中医类医疗机构规范经营。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中医诊疗服务体系空间布局不完善。朝阳区的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驻区的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等央属医疗机构,基本分布在北部地区。区属2家中医医疗机构位于中部地区,仅有少量首都中青年名中医和朝阳区中青年名中医。南部地区中医体系较为薄弱,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室力量不足。全区中西并重的发展格局尚未充分建立,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满足群众看好中医、看名医的需求方面尚有差距。区属中医医疗机构优势专科数量不足,专科专病特色彰显不够,服务能力、服务量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医药尚未融入所有卫生健康服务领域,在公共卫生体系以及治未病、康复、妇幼等重点领域的优势发挥不充分。

 二是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形式尚显单一。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望京医院等央属教育、医疗机构为依托,打造区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传承组织体系尚不够紧密;数字化、人工智能、场景化等新兴技术、模式在中医药技术传承创新应用中刚刚起步,中医药技术收集、开发、推广、应用还不广泛。

 三是区属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还需加强。区属2家中医医院优势专科数量不足,专科专病特色彰显不够,服务能力、服务量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专症的服务能力仍需提升。区属机构的中医药人才总体规模不够,结构布局尚需优化,人才分布不均衡;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中医药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骨干人才、创新团队不足;基层中医药人才总量、质量还不能充分满足群众就近享受优质中医药服务的需求;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尚需完善。

 四是区属中医医疗机构现代化治理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卫生健康系统信息互联共享还存在一定壁垒,区属公立中医医院的信息化水平普遍还需提升,信息标准化建设有待加强,应用场景模式还需进一步搭建。区属中医医院与驻区的央属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联动机制有待完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统筹使用效率还需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强龙头。保障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监管和绩效监督,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快北京中医医院新院区和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来广营院区建设,发挥中日友好医院等央属医院的引领辐射作用。推动区中医院新大楼开诊,研究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增加面积的可能性。建设北部以望京医院、中部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大三附属医院、南部以北京中医医院为牵头单位的中医专科联盟。深化22个区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建设重点专科工作室辐射基层,将优质中医资源进一步下沉到百姓身边。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展中医特色技法方药筛选评价推广平台建设,促进中医药技术传承创新。积极探索适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措施,选取20个有代表性的中医优势病种,研究其支付方式、支付标准等,以体现中医的诊疗特色和资源消耗特点,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二是强基层。加大力度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实施名老中医活态传承工程,搭建数字化名老中医传承创新平台,培育1000人次中医药人员传承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联合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中医护理)实施中医护理立标工程,借助北京中医药大学师资力量实施中医康复人员队伍壮大工程,提高基层中医护理、中医康复人员能力。继续推进中医药薪火传承工程,建设50个朝阳区级基层中医传承工作室、10个区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4个区级中药特色技术传承工作室,争取北京市级、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站)落户朝阳。规范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中医阁)服务内涵建设,打通中医药服务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中医药服务。推进中西医融合发展,双桥医药加快实施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基地建设,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开展老年中西医协同健康中心建设,推进中西医结合身心防治特色诊疗服务体系建设和中医药服务妇幼保健全生命周期诊疗服务模式建设,打造10个中西医结合旗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实施“西学中”培训,加强中西医结合队伍建设。

 三是强特色。充分发挥朝阳国际化、文化特色区位优势。加快中医药双语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在京外籍中医师会诊服务基地和中医药国际服务试点基地,推进驻华使馆和国际组织驻华总部中医药特色家医签约服务,拓展海外中医诊疗服务。激发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活力。继续举办“亮马河畔说中医”系列宣传活动,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医药文化。开展中医药文化数字化国际传播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药特色文化旅游,在管庄-双桥、三里屯-朝外-麦子店、望京、双井、安贞-和平街等地区开展中医药文化街区建设,促进社区居民中健康行为的养成。推动数字赋能中医药。围绕数字医疗重点支持方向,大力引进培育行业领军企业落地朝阳。鼓励国内外医药健康头部企业在朝阳设立数字医疗业务板块。支持企业在朝阳落地具有技术突破性、全局带动性和重大引领性作用的项目。持续打造中关村朝阳园望京“中医药成果转化中心”,引领中医药产业发展。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