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农历四月初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代表园地>>问题与建议

【字体: 】【颜色:黑色 红色 灰色
朝阳区人大代表剖析看病难的原因与对策
 
从医生的角度看,看病难是相对的。“普通市民感觉不适时,到任何一家大中型医院挂一个普通专科号就能看上病。”这能说难吗?国际上有众多国家百姓看病都是要提前预约的,那为什么还喊看病难呢?
第一、部分偏远农村的病人经济困难,文化水平低,来到大城市举目无亲,食宿困难;他们不熟悉大医院就医流程,医学知识匮乏,与医生沟通极为困难,应是政府关注看病难的弱势群体。
第二、  大医院人满为患,等候时间长,交费、检查、治疗的手续繁琐,致使患者楼上楼下折腾。常有些病人不清楚自己该挂哪科号,挂错了号时被推来推去。个别医生服务态度冷漠,医德较差。
第三、病人很难找到自认为的“好医生”为自己看病,抱怨挂不上知名专家号,遇年轻医生看病常心里没底,还常遇住院无床。预约的检查项目时间不同,患者要往返几趟医院才能做完所有检查。
第四、病人感觉最难的一点是听不懂医生说的话,每位医生对疾病的看法及治疗意见不同或说法不同,致使病人茫然无措。拿着看不懂的检查结果,取回一堆不知服法的各类药品,不清楚自己究竟患了何种疾病,于是抱怨、气愤、指责,最后归总一句话:看病真难。
综上所述,看病难的原因,有的来自政府,有的来自医院,有的来自医生,有的来自病人。所以,解决的对策要多方努力。
1、大力发展社区医疗站。为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国家花巨资建立了许多社区医疗服务站,目前多数社区医疗服务站门可罗雀,呈半瘫痪状态,造成人力、财力、物力极大的浪费。为了满足病人需求和增加医生的收入,应充分利用国家允许大、中型医院在职及退休资深专家多点执业的政策,定期将专家送到基层社区医疗站应诊并给予优厚的补偿,同时将各医疗站医疗信息与医院连网,让所有检查项目、收费、预约全部在社区医疗站完成,以减轻医院的压力,将小病、慢病留在基层,最为有益的是专家在基层临床工作中对社区医生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从而提高基层医生的技术水平。
2、医院加强人性化管理服务。针对医院秩序差、手续繁、建筑结构分散、诊疗科室很难找的实际问题,在挂号大厅设立咨询台,帮助病人准确挂号,指导病人顺畅就医;在门诊的各楼层设具有一定专业常识的导医人员,及时为病人提供方便;还可以根据病人特殊需求提供有偿服务的陪检人员等等。
3、正确看待年轻医生。病人的心里常愿找老医生、老专家、知名专家看病,其实大可不必,应该说在大、中型医院晋升为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的年轻医生都有很过硬的临床经验和技能,一个医生要在医学院校读本科5年,硕士3年,走出校门后还要临床培训3年,在临床工作满5年才能晋升为主治医师,再工作5年才有资格晋升副主任医师,由于晋升名额有限,多数医生要做78年主治医师才能晋升为副主任医师,从行业内讲他们是值得信赖的医务执业者。另外,有很多疾病都是常见疾病,没必要让知名专家来解决,如果是疑难病症,任何专家都要组织其它专家进行讨论会诊来确定医疗方案,而非仅凭专家一人的判断来确诊。
4、以百姓利益为基点,加快医疗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把财政包袱甩给了医院,医院把这个沉甸甸的包袱甩给了百姓,于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应运而生,很多人将问题归罪于医生,当然也不能否认有部分医生受利益的驱动做了一些有违医德的事情。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首先政府要以百姓利益为基点,从源头上掌控药品的定价及购销环节。其次,政府的医改要把医院和医生导向凭医术立院、凭医术而名利双收。政府要考虑给予医生合理的自身价值、知识价值和技术价值,让他们安心、全心地造福百姓。
5、加强服务态度教育,促进医患相互理解。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部分医生与病人沟通能力较差,解释工作不耐心,有待于医院加大职业教育力度,规范职业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医生在很大门诊量状态下,每个病人大约只能给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解释,医生说的专业越多,病人越是听不懂,解决的办法是医患要相互理解,同时建议医学院校为临床医学系开设心理和医患沟通课程,医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尽量用通俗易懂非专业语言向患者解释病情,通过诚恳的服务,化解医患之间的矛盾。
6  救助确实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近几年在全国农村陆续建立了新农合医疗补助,但是比例还不尽人意,农村因病致贫的现象依然存在,政府应该设农村重病救助基金机构,救助确实需要救助的群体。此外,各城市大、中型医院应腾置和建造一些简陋的具备基本住宿条件的房间,适当收费,解决他们露宿街头的困难。                    
区人大代表特邀信息员 陈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