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农历(闰)六月初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人大会议>>常委会会议>>朝阳区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

【字体: 】【颜色:黑色 红色 灰色
朝阳区人民政府关于办理区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持续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建设,培育新消费激发新活力,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议案情况的报告

——2023年10月26日在朝阳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朝阳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  聂杰英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吴小杰区长委托,代表区政府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持续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建设,培育新消费、激发新活力,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议案办理情况,请予以审议。

 在议案办理过程中,区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全程指导,区政府高度重视,按照议案办理要求及工作步骤,加强统筹、精心调度,各部门多次召开座谈会,狠抓工作办细落实,多方凝心聚力,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议案办理工作。一是建立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成立议案办理工作专班,由主管商务工作的副区长任组长,相关副区长任副组长,区商务局作为专班办公室,30个相关单位为专班成员单位,共同做好议案办理工作。二是确定工作方案,明确推进路径。按照大会议案具体内容和人大代表重点关注的方向,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实际,编制印发议案办理工作方案,制定四大类33项任务,确保按时高质量推进议案办理工作。三是深入调研学习,汇报工作进展。在议案办理过程中,区人大常委会组织80余名代表开展多次现场调研,实地走访DT51、三里屯太古里、西店记忆园区、颐堤港等重点项目,并赴成都调研学习当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经验。

 同时,我区以议案办理为重点,从聚焦重点领域、聚焦重点商圈、提升消费环境、健全工作机制等方面发力,全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区1-9月实现社零额2483.4亿元,同比增长2.7%,高于全市0.2个百分点,对全市增量贡献率达25.8%,居全市首位。上半年全区实现总消费同比增长7.8%。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聚焦重点领域,提升消费能级

 扩大商品消费规模。优化汽车消费供给结构,出台汽车促消费政策,政策撬动比达1:265;会同北京市商务局举办2023北京购车节,联合103.9电台举办汽车生活节,三天吸引2万人次参与,在微博和小红书均实现千万级曝光;推动华北地区宝马新能源旗舰店、比亚迪旗下“腾势”“仰望”等高端品牌在我区落地,扩大新能源车行业占比;推动二手车销售企业“经纪转经销”,北京中盛酷车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实现纳统。做强综合零售,围绕五一、暑期、十一等重要消费节点,周末、夜间等常态消费时段,策划多场精彩纷呈的促消费活动,今年前三季度共举办促消费活动300余场,持续打造氛围浓郁、具有活力的消费市场。开展商业综合体入驻商户纳统工作,继续推广大悦城模式,THE BOX朝外实现纳统。

 挖掘平台消费活力。深化与抖音战略合作,推动燕莎友谊商城、DT51、赛特奥莱、惠多港购物中心、华贸中心等十余家商场入驻抖音平台,通过线上直播带货促进销售额的提升;斯普瑞斯奥特莱斯联合抖音推出为期半个月的“购物季”,线上销售额达3000万元、线下达1.1亿元;联合抖音举办“朝YOUNG生活节”,加速本地生活布局,登上全网热点资讯。搭建与高德对接合作平台,发布“潮朝阳消费地图”、朝阳区精品体育消费地图及“潮朝阳FUN生活”文旅消费地图,推动27家商业企业、47处体育健身场所及百家文旅企业入驻平台,线上引流、线下造势。推进与阿里线上平台合作,整合淘宝、天猫等流量资源,策划营销、直播等各类活动。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小仙炖、潘家园引入直播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荣获首批北京特色直播电商基地称号。

 加强品牌建设。以国际化特色优势链接全球高端资源,吸引高端客流、国际客流。“首店经济”发展初见成效,支持英国哈罗德百货举办时尚设计沙龙,推动美国轻奢时装品牌亚历山大·王、韩国高端眼镜品牌Gentle Monster在朝阳设立子公司,实现全市引入时尚奢侈品牌在京设立独立法人公司“零的突破”;推进法国珠宝品牌丁梵、人造钻石珠宝品牌Lightmark等时尚品牌选址落地。1-9月新增各类品牌首店、旗舰店等304家,居各区之首。培育孵化新消费品牌,支持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郎园Station抓住年轻人消费趋势,高频举办设计展览、新品发布等系列品牌活动,DECK、Bonfire Lab等孵化品牌已在CBD、三里屯等核心商圈及上海、深圳等城市开设门店;联合市商务局、首旅集团举办第二届新消费品牌创新发展大会,共同探讨新业态、新场景、新品牌,进一步丰富融合消费载体和产品供给。

 推动“四城”建设。建设“美食之城”,支持发布2023年黑珍珠餐厅指南发布、2024北京米其林指南,打造国际餐饮集聚地,吸引更多高端精致餐饮落户,2023年朝阳区黑珍珠、米其林餐厅上榜数量分别占北京市上榜餐厅总量的68%、60%;举办2023北京国际美食荟,促进餐饮业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推动景祥街打造精致餐饮一条街。建设“茶香之城”,举办首届“北京朝阳国际茶香文化节”,发布朝阳区茶消费指数及消费活力地图;支持霸王茶姬在合生汇设立北京首店,单店单日销量峰值超7000杯。建设“咖啡之城”,举办第三届金台市集×北京CBD咖啡青年节、“颐堤港×咖啡青年节”、蓝色港湾“户外咖啡节”等活动;推动北京国际咖啡交易中心落户,丰富咖啡消费业态。建设“时尚之城”,举办首届全国少年儿童艺术时尚风采大会、“型走亮马河”国际时装秀、“朝阳有潮市”古风市集等活动,发布《朝阳区推进时尚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时尚文化新高地、时尚产业新基地、时尚消费新阵地、时尚生活新领地。

 发展夜间经济。启动2023北京消费季“夜京城”主题活动,公布5个朝阳“夜京城”特色消费地标、9个融合消费打卡地、6个品质消费生活圈,单项获评数和获评总数均居全市第一,发布“潮朝阳夜经济消费地图”。打造“不夜朝阳—潮朝阳专属打车会场”,联合高德平台与合生汇等20余家商场,推出夜间出行折扣,自9月20日活动以来,平均每日拉动平台用户出行增长18%,提升夜间消费活力。打造“五夜”景观建设,推进以夜游亮马河、夜赏金十字、夜品中国风、夜秀新朝阳、夜购潮商圈“五夜”特色为主题的“不夜之城”建设,用夜景激发城市活力。点亮长安街东延长线“最有温度的行政通廊”和东三环核心段“最有品质的商务通廊”。形成夜间经济新格局,引导中骏世界城、华贸中心等特色商业体建设深夜食堂、夜游场景街区,支持区内图书馆、博物馆、大型体育场馆等延时开放。实施夜间亮化工程,筹办“北京朝阳国际灯光节”,推动蓝色港湾、三里屯等商圈参与灯光节活动。

 激活文旅体消费潜力。稳步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国内首个潮玩行业沉浸式IP主题乐园——泡泡玛特城市乐园(POP LAND)正式开园;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的北京首个新浪微博电竞中心项目主体工程将于年底竣工,预计2024年5月1日开业。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teamLab无相艺术空间入选文旅部首批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积极举办各类特色活动,举办2023北京朝阳国际文化旅游节、北京潮流音乐节、温榆河公园无限音乐节等文化演出活动;加强“双奥”遗产利用,支持举办2023中网公开赛、“鸟巢欢乐冰雪季”“中国冰雪大篷车百场巡回活动”等高水平赛事及活动,扩大体育消费影响力;成功举办CYBA“2023首届朝阳区篮球联赛”。

 促进服务消费增长。激发数字消费潜力,抢抓互联网3.0发展机遇,出台互联网3.0创新发展专项政策;推进工体元宇宙场景建设,北京国安发布官方数字藏品GLEO(中国足球首个数字人),联合字节跳动旗下VR品牌PICO实现直播,PICO端观看超220万人次,打造数实融合体验消费核心场景。推动医疗消费扩容,嘉会国际化医院规划指标取得市级批复;在全市率先开展全流程家庭医生互联网签约服务,45家医疗机构、813名医生入驻互联网诊疗平台;入选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开展区内医院与国际保险实时结算试点,合作医疗机构数已达26个。以会展带动消费,截至10月,国家会议中心、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静安庄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共举办展会160余场。1-7月,会议、展览及相关服务营业收入为58.0亿元,同比增长44%,会展收入占全市比重近50%。

 (二)聚焦重点商圈,释放消费活力

 强化商圈联动,加速打造消费版图。围绕“一纵”,串联地铁14号沿线六大商圈,通过延长地铁运营时间、在地铁投放商业宣传广告,探索地铁和商圈引流互动模式。围绕“一横”,成立亮马河经济带商业联盟,举办“2023醒春启航”等品牌活动,亮马河沿线商业氛围持续提升。围绕“一核”,举办CBD影像季、艺术季、咖啡青年节、精酿啤酒节等特色品牌活动,建设开放多元的CBD商圈,全面提升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

 跟踪重点项目,扩展商业空间。持续推进2023年十大商业综合体存量空间改造项目,DT51年初正式营业,填补京北地区高端商业的空白;“新工体”4月正式亮相,顺利完成14场中超联赛的赛事承办工作,地下商业空间项目预计年底竣工;THE BOX朝外正式开业以来,累计吸引客流323万人次,销售额达1.2亿元;惠多港购物中心7月22日开业,填补东南部地区大型实体商业网点的空白;龙湖北京北苑天街9月1日开业,开业当月累计吸引客流145万人次,销售额达9500万元;东坝万达广场9月28日开业,开业以来单日销售最高为1605万元;林奥CITY PARK购物中心开业以来实现销售额6000万元。

 改善商圈周边交通环境,提升出行消费意愿。推动商圈周边交通综合治理,DT51周边交通综合治理工程已完成;朝阳大悦城周边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工程(一期)取得立项和初步设计概算批复。全面推进商圈环境整治提升,三里屯慢行系统改造基本完工,商业办公街区六佰本整体改造升级项目计划年底前完工。加强商圈周边静态交通建设,建设公共停车场区级诱导系统,对接高德、百度等平台,实时公布CBD商圈、奥运等区域停车设施动态信息,引导车辆有序停放;优化调整合生汇停车场出入口位置,提升道路运行秩序和服务水平,周边道路交通拥堵指数大幅下降。

 (三)提升消费环境,激发消费潜力

 加快物流节点落地。根据《北京物流专项规划》持续优化我区物流选址,结合分区规划、街区控规、规划交通等,围绕保障城市应急需求、服务居民日常生活、培育经济新动能等目标,初步实现16个商贸物流节点任务落点落图;编制《朝阳区商贸物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进一期商贸物流节点落地建设,构筑现代化的朝阳商贸供应链体系,提高朝阳区城市配送保障能力。

 出台惠民惠企政策。落实《朝阳区关于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的若干措施》,通过引导商场卖场减免租金、发放消费券鼓励促销、补贴稳价保供企业、加大产业扶持等途径助企回暖。发放1000万元餐饮消费券,撬动堂食订单超5倍增长,为消费市场快速复苏提供保障。修订形成“1+7”产业政策体系,其中,商务经济领域重点聚焦消费品总部落地、商圈改造升级、消费创新突破等,支持企业对商圈、特色商业街区、传统商场进行改造,进一步提升消费能级。

 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水平,推出272项告知承诺事项,251项事项已落实“证照分离”改革举措。制定《朝阳区实施“一业一证”行业综合许可改革的工作方案》和“一件事”集成服务目录清单。深化事项全程网办,“全程网办”率达100%。大力推进信用建设,完善事前环节信用承诺;将信用风险分类监管结果运用于双随机工作;强化事后信用监管、信用修复。稳步推动朝阳区大型商圈创新“6+4”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分类分级监管体系。建立重点商业升级改造项目推进机制,按照“一项目一专班”的工作原则,协调解决重难点问题。打造国际化消费营商环境,搭建国际人才综合受理一站式服务平台,外国人出入境服务大厅及CBD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全面优化“两证联办”工作模式,实现A、B、C类工作许可证和居留许可证5日办结;北京CBD国际商务联络站中东站揭牌;实现离境退税商店不断扩围,退税商店和即买即退商店数量均列全市第一。

 (四)健全工作机制,优化招商模式

 强化部门联动机制。通过协会、中介等机构,与各行业企业建立沟通机制,综合考虑行业结构细分任务,深入探索各领域促消费工作路径。各部门和街乡协同开展走访、政策宣贯工作,挖掘培育潜力企业。有效发挥“服务包”“服务管家”机制作用,通过早餐会、政策解读会等形式,深入开展“服务包”企业联系走访服务工作,助力企业持续、健康、高水平发展。截至9月,走访联系商业领域“服务包”企业约700余家次,全力协调解决企业诉求问题,共办结企业诉求1000余项。

 优化“以商招商”工作模式。以会展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举办我区专场推介会,组织蓝色港湾、东坝万达、新工体、元气森林等重点商业企业赴海南推介,吸引瑞士欧中企业联合会、Elie Saab等国际商会组织和品牌来朝阳发展。2023服贸会朝阳区交易金额达21.66亿美元,签约总金额达161.06亿元,均居全市首位,举办“魅力朝阳之夜”主题活动,推介我区优质商务资源和营商环境,有效提升企业洽谈质效、挖掘项目投资潜力。利用第十九届文博会举办专场推介会,推动国家文创实验区、朝阳文旅集团与深圳多家企业签约。紧盯商场、品牌等重点领域,逐步提升销售额向社零额转化,持续挖掘新增量。

 创新宣传推介。聚焦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建设,中央及市属媒体原发报道1000余篇次,累计阅读量超3.3亿人次。北京朝阳客户端、北京朝阳微信号、北京朝阳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文章415篇,总阅读量超3186万。依托“好评如朝”网宣矩阵,发动网络名人参与助力,以图文、短视频等形式助推我区特色文旅活动内容692条,话题阅读量达1687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朝阳区充分发挥国际化特色和优势,改善消费环境、丰富消费供给,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国际知名消费中心城市相比,在国际影响力、本土品牌培育、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一是国际消费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缺乏有影响力的全球首店和亚洲首店,2022年朝阳区引进433家首店中,全球首店、亚洲首店和中国首店仅28家,占比6.5%;今年1-9月,新增首店304家,全球、亚洲和中国首店仅46家,占比15.1%。部分引入品牌尚未形成对区域的贡献,部分国际品牌未在朝阳设立独立法人公司,受上海市资金及人才政策的吸引,开云、历峰等国际一线奢侈品集团在华总部多布局在上海。朝阳还需在吸引国际消费品牌落户上发力,总结吸引亚历山大·王和Gentle Monster落地法人公司的经验,完善国际消费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提升产业链供给水平完备度。

 二是本土品牌仍需进一步培育。近年来,国货国潮在年轻一代消费者中走红,国潮热度持续增长。与上海、广州相比,朝阳区围绕文化创意、体验消费、国货国潮等的本土品牌不够丰富,在消费者中的品牌形象还需不断提升。此外,匹配本土品牌的特色消费场景有待进一步开发,朝阳区着力构建郎园Station、THE BOX朝外等新兴商业空间,从品牌的落地、培育、建设、宣传等方面助力本土品牌壮大,未来还需紧抓Z世代、体验式消费趋势,通过跨界融合、科技赋能等方式,推出越来越多结合本土品牌的消费新场景、新模式和新应用。

 三是文商旅体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入。朝阳区公园、剧院、体育场馆等资源丰富,但仍然缺乏如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品质文商旅消费新场景,需进一步深化商旅交互赋能,促进文体空间品质提升。部分商圈、商场等文化体育业态有待丰富,需进一步将文旅体相关元素融入到商圈活动中,将传统的需求型消费与文化消费、体育消费结合起来,为年轻人的都市社交和夜生活提供吃、喝、玩、乐、购和互动的消费空间,释放文旅体消费新活力。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区将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以议案办理为契机,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抓好后续工作,稳步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建设。

 (一)抓重点行业,优化消费结构

 继续发挥传统行业的优势,进一步关注年轻群体需求,持续优化消费结构。大力招引新能源汽车品牌入驻朝阳,推动汽车消费进社区、进园区、进商场,鼓励车企开展试驾、内购会、汽车市集等促消费活动。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推进与抖音、阿里、高德等平台企业合作,扩大“线上+线下”消费;谋划建立直播产业园;持续对接瑞士欧中企业联合会,支持落地跨境电商平台。鼓励商业综合体创新,顺应消费趋势变化,支持商业综合体创新经营模式和业态,助力数字化转型;抓好节日消费热潮,举办丰富多样的消费活动;优化“以商招商”机制,做到招商与纳统同步进行。创新消费领域政策,支持重点消费行业发展,推动消费供给能力提升。

 (二)抓商圈建设,扩大消费规模

 聚焦“一纵一横一核”消费版图,集聚高端国际消费资源,进一步释放消费活力。围绕“一纵”,鼓励地铁14号沿线商业企业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支持联动京港地铁投放广告,加大宣传。围绕“一横”,以亮马河联盟为载体,完善亮马河经济带规划方案,持续提升商业活力。围绕“一核”,制定CBD×三里屯国际消费体验区建设方案和CBD千亿级商圈建设方案。加强三里屯通盈中心元宇宙商业综合体项目、THE BOX B、三里屯太古里北区等项目建设的协调力度,确保如期竣工开业。办好CBD音乐季等特色品牌活动。

 (三)抓服务消费,促进业态融合

 促进文商旅体业态融合,提升服务消费成果转化。激发文旅消费活力,深化798-751艺术街区、朝阳大悦城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活跃体育消费市场,策划商圈体育消费季、冰雪体育消费季等活动,支持举办2023-2024赛季国际滑联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等国际赛事。培养数字消费新生态,支持工体元宇宙等重大应用场景建设,推动数字新技术与重点商圈数字化改造深度融合。完善现代化医疗体系,鼓励区属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力争年底前实现北京嘉会国际医院开工。

 (四)抓品质提升,推进“四城建设”

 以美食、茶香、咖啡、时尚为抓手,打造朝阳消费“金名片”。吸引国内外知名美食品牌首店入驻,举办专业化国际美食交流活动,助推餐饮消费国际化。开展常态化茶文化系列活动,不断推动“茶+”文化的发展,提升茶文化消费品质、增强茶文化消费活力、引领茶文化消费升级。培育本土咖啡品牌,鼓励开展咖啡品牌活动,创新咖啡消费体验。推动建立时尚联盟,继续推动国际机构、时尚品牌和活动落地,提升国际资源集聚,举办首届朝阳国际灯光节,推动“不夜之城”建设。

 (五)抓服务保障,优化消费环境

 聚焦交通整治、综合监管、物流规划、宣传推广等方面,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加快推动朝阳大悦城周边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工程、工体商圈综合环境提升项目。持续推进朝阳区大型商圈“6+4”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工作,深化“一业一证”改革,拓展“网上办”服务场景。深化物流节点建设工作,推动结算中心落地,以项目带动地块开发建设。加大朝阳消费宣传力度,利用各类媒体资源,拓展海外传播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做好主题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