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人大刊物>>常委会会刊>>朝阳区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会刊
——2024年12月19日在朝阳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
朝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魏思源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区政府委托,我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区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对计划审查意见及区人大常委会对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朝阳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对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了审查意见,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了《关于朝阳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并提出了审议意见。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对重点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
围绕人代会提出的“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加速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提升区域发展承载力;以人民为中心,满足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以及常委会提出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区域经济发展韧性;以助企惠企强企为目标,深化营商环境建设;深度融入协同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和改善民生;充分扩大政府投资效应,释放经济活力”的意见建议,结合常委会会议上委员和代表的审议意见,区政府统筹调度,明确分工、压实责任,确保各项意见得到落实。
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优势
产业生态体系建设逐步深化完善。产业布局统筹力度加大。围绕山河湾谷片区和北京CBD片区,建设“新质生产力融合示范先导区”。聚焦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为重点领域申报两业融合示范园区。实施科技创新、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人工智能、数字医疗、数据要素等细分领域三年行动计划,谋深谋实行业发展举措。发展动能转换成效显现。存量支柱产业优势巩固,金融业作为全区第一大行业,前三季度增加值增长7.3%,增速高于全市0.7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前三季度以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为代表的科技创新领域占GDP比重超两成,经济增长贡献率近四成。
具有朝阳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健全。政策服务力度不断加大。出台推进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支持政策,支持近900家创新型企业超1.8亿元。完善高成长企业服务体系,望京科技园入选全市首批专精特新特色园区,新增专精特新、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86家、25家。构建应用场景与技术创新“双向奔赴”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蓝色港湾数字消费元宇宙等一批标杆应用场景。创新策源能力有效提升。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北工大山河湾谷先导区入驻成果转化项目43个、落地企业72家,北理工大学朝阳科技园正式运营,国际组织创新学院等重点机构入驻,依托中科院等科研院所资源加快北部科技创新发展带建设。央地协同发展持续深化,支持建研院新型功能玻璃研发项目等新增板块落地。强化国际科技创新资源交流合作。国际科技组织集聚区入驻12家国际科技组织,国际创投集聚区注册投资管理机构和基金产品61个。京港互联网3.0产业中心、中新互联网3.0创新孵化中心落地25家企业。新认定外资研发中心8家,总数达24家。实施“雨燕行动”,推出中东迪拜等企业出海对接活动10余场。
数字经济核心区建设加速推进。三大主导产业深化发展。深化与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合作,落地工业资产数据登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360集团发布国内首个安全行业大模型。在全市率先发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未来产业持续扩大先发优势。互联网3.0产业加快布局,全市首家中关村互联网3.0产业园和北京市数字人基地累计入驻企业超220家,全区互联网3.0企业超1200家。数字医疗产业加速发展,中关村数字医疗产业园正式开园,引进默沙东研发中国创新合作中心,水木科仪、中科尚易等10余家优质企业落地。数据要素产业潜能持续释放,打造全市首个电力数据要素实验室,超50家机构入驻国际数据产业园、数据产业基地。电子城IC/PIC创新中心成为北京市首批未来产业育新基地。数字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数据交易规模突破86亿元,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实现400P算力供应,新增5G基站340个。
“两区”建设政策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制度创新不断突破。在全市率先发布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2.0方案,4项改革创新实践案例在全市复制推广,我区在全市“两区”建设工作推进评估中获评A级,CBD在“两区”重点园区(组团)评价中首获全市第一。重大项目落地持续提升区域发展效能。创新型、国际型高端总部企业引培力度加大,新增宝马汽车金融等12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CBD国际金融集聚效能提升,引进特斯拉保险经纪、西班牙曼福再保险北京分公司等一批重大项目。CBD当选全球商务区创新联合会主席机构,北京CBD论坛高规格举办。“五带”招商成效卓著。带规划、带空间、带生态、带政策、带资本开展招商引资,新设德国、英国招商站点,累计建成8个全球招商联络站。1-10月,全区实现新增招商引资入库项目1268个,新增外资入库项目184个,两项指标均排名全市第一。举办服贸会“魅力朝阳之夜”等活动,朝阳组团意向成交金额31.8亿美元,居全市各区之首。
“文化+”新动能加快培育。坚持文化与科技双向赋能。启动全市首个AI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构建视听产业全链条生态体系,大力培育文化科技领军企业。举办“科影融合打造数字视听新活力”影视科技研讨交流活动,构建视听行业在数智时代的生态圈。实施“园区品质提升计划”。培育形成5家百亿园区,文化产业“云园区”集聚超1.7万家企业。文化企业蓬勃发展,爱奇艺光影等重点企业落地,数字文化产业收入占比全区文化产业近四成。文商旅体实现融合发展。举办全市首个公园汽车赛、国际茶香文化节等特色品牌活动,第二届北京朝阳国际灯光节重点商圈吸引客流量超1200万人,带动重点商圈实现销售额28亿元。2024中国网球公开赛观赛人流量达30万人、增长约50%。全市首个全景天窗美食巴士等3条文旅观光专线开通运营。
二、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夯实高水平发展基础
营商环境建设持续深化。坚持以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加快落实“北京服务”改革措施,聚焦国际化区域特色,集成推出166项优化营商环境年度工作举措,持续推动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市场准入便利化水平提升。实现全市首例外籍自然人投资者企业设立登记“全程网办”,在全市率先落地汽车“3C认证”免办、特医食品准入等改革措施。法治化建设加快推进。在全市推出“无感监管、无事不扰”新模式,“无事不扰”白名单覆盖企业1.7万家。在全市率先迭代推出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清单3.0版。政务服务更加优质高效。在全市率先推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一件事”办理,办理时限压减高达83%。优化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国际语言环境,设置外语服务窗口56个。
助企惠企强企水平不断提升。政策资金效能充分发挥。持续优化完善“1+7”产业政策体系,拨付支持资金超8亿元。探索“园区+产业+基金”模式,成立科创基金成长中心,在投子基金15支,累计对外投资116.35亿元。重点企业服务力度持续加强。在全市率先发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意见及工作方案,破解民营企业发展突出问题,支持嘀嗒出行等5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政务服务中心揭牌设立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朝阳区服务专区,服务不同类型企业需求。发挥“服务包”“服务管家”机制作用,联系走访企业超6000家次,解决诉求8000余项,数量均居全市第一。人才基础有力夯实。健全人才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机制,发布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开发目录,为企业吸纳关键核心人才提供全方位政策服务支持。新认定“凤凰计划”人才331名,科技和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占比超过七成。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加快建设。顶层设计进一步强化。发布朝阳区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建设提质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朝阳区加快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商圈品质有效提升。制定实施CBD—三里屯国际消费体验区建设方案,北辰荟、合憬荟、THE BOX B等重点商业项目实现开业。消费新增长点不断涌现。提振汽车等大宗消费,出台朝阳区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引入奔驰宝马合资超级充电网络公司以及巴博斯等品牌。培育壮大数字消费,鹏泰宝尊等4家企业成为全市特色直播电商基地。国际消费环境持续改善。紧抓144小时过境免签对外开放等政策机遇,促进国际消费,SKP等商业综合体实现外卡POS机全覆盖,打造蓝色港湾等支付服务示范街区。
投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力度加大。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民生服务保障、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等四大领域,安排区政府投资基本建设计划实施项目137个,较上年增加17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坝河口蓄滞洪区建设工程、常州宾馆更新改造等6个项目实现开工。加快科技创新及现代化产业项目建设,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主体工程完工,大家保险大厦项目开工。投资管理有效强化。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申报储备项目617个,储备率317.46%,总体保持“开一备三”。持续完善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保障项目按照计划完成进度形成预算支出。
三、提升城市建管融合水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任务加快落实。持续巩固“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创建成果,拆违实现“场清地净”245.14万平方米、腾退土地166.24万平方米。坚持提升城市生态与服务市民生活相结合,实施“留白增绿”40.14万平方米、揭网见绿131.38万平方米,累计新建81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聚焦广渠路沿线(劲松芳圆里片区)等5个重点区域实施环境综合整治。京津冀多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加强创新协同,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同发布朝阳创新中心项目,积极培育和引入全国生物与信息技术融合领域颠覆性项目。拓展北京CBD—天津港京津协同港口服务中心线上服务渠道,“津港通”平台设立北京CBD服务专属窗口。推进京津冀医保一体化协同发展,与天津滨海新区、河北廊坊设置京津冀医保协同服务窗口,明确跨省通办服务事项8项。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农村城市化实现新突破。完成7.6万农民整建制农转非工作,全区农民市民化全面实现。十八里店小武基等6个村和2个平房片区完成拆迁,平房、东风、王四营等14个乡基本实现城市化。撤村建居工作有序推进,完成30个村撤村工作。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太阳宫科技文化创业大厦等9个项目稳步开展建设,大力推动王四营新能源科技产业园等15个集体产业项目,其中高碑店G地块等4个项目启动。乡级产权制度改革稳步实施,完成东坝等5个乡产权制度改革。乡村建设治理不断深化。管庄乡小寺村等4个安置房项目建成回迁,十八里店乡小武基等5个安置房建设稳步推进。聚焦“百千工程”,高碑店乡高井村、黑庄户乡小鲁店村积极开展示范村创建工作。推广村民自建出租房“家庭旅社模式”,三层及以上自建房“家庭旅社模式”挂牌率达100%。
城市建管水平显著提升。区域空间规划体系不断完善。东坝、崔各庄等27个街区控规加快编制,金盏中区、朝阳园北区等29个街区控规报审,推动空间资源要素向重要战略承载地倾斜。城市更新稳步推进。实施三里屯北街81号、中建研科技科创研发中心等城市更新项目,50天完成朝阳大悦城地下空间改造。751文化消费街区等6个项目获评2024年北京市第三届城市更新“最佳实践”和“优秀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幺家店路等10条道路、关庄西路等5项疏堵工程及朝阳站交通枢纽全部完工。新增居住区停车位4527个、错时停车位3246个、共享单车停放区3万处。民航三中心、迎宾大道等重点项目全面竣工,266条优美街巷实现品质再升级。城市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出台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方案,发布智慧城市9项场景需求。“城市管理大脑”投入试运行,环卫精准化监管等应用场景持续完善。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621套,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约1.1万套。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23个、完工52个,加装新电梯108部、完工152部。创新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节能降碳工作力度加大,印发区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施方案,支持节能减碳项目65个,全年节能量约2万吨标准煤。在全市率先出台促进ESG体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公共服务供给不断丰富。朝阳特色教育强区建设有序推进。新增中小学及幼儿园学位1.2万个、新增托育服务位数4442个,推进十一学校朝阳实验学校小学部等7所学校开学,启动建设全市首个科学高中,建成全市首家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新增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推进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北京中医医院朝阳院区等项目规划建设。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缩短至9分钟,在全市率先实现胸痛、脑卒中“上车即入院”。启动7家区级中医药国际服务试点基地建设,新增5个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扩大。新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7家,新增家庭床位800张、老年餐桌78个,全区养老服务设施、养老床位、入住人数均居全市首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健全。新开发就业岗位超9万个,发放市区两级就业政策资金8.6亿元、居全市首位。举办朝阳区第三届职业培训发展大会,启动“百企万员”技能培训专项行动。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朝阳户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4%。打造零工市场就业服务体系,为2.1万人次提供零工撮合服务。
社会治理体系加快完善。“接诉即办”改革不断深化。12345市民服务热线共受理诉求113万件,解决率、满意率同比增长3.4、2.8个百分点。强化行业管理和指导,针对群众急难愁盼共性问题,面向街乡开展培训,提升诉求办理能力。基层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健全社区服务体系,21个街乡51个社区完成新设居委会选举工作,推动8个社区服务空间开放式建设。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新招聘社工696名,分级分类培训近3000名社工。打造新就业群体服务空间2912处,日均服务约5.8万次。抓好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两个“关键小事”。创建463个示范类、1200个达标类垃圾分类小区(村),酒仙桥粪便消纳站试运行,高安屯厨余垃圾处理厂建设加快推进。深入实施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挂牌设立13个物业纠纷流动调解室。
城市安全发展根基有力夯实。安全生产防线全面筑牢。全区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22.5%、死亡人数下降24.4%,火灾事故起数下降7.6%。食品抽检合格率99.6%,药品抽检合格率99.5%。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完成228.99千米燃气老旧管线改造,为67万户居民家庭免费安装天然气安全型配件。应急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新建黑桥公园、京城森林公园等4处应急避难场所。城市安全大脑上线防汛管理模块,发放防汛应急物资3万余件。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妥善处置集团化企业、“冒烟企业”等风险,依托“朝阳预警通”系统强化对预付费重点企业监管。筑牢群众防范金融风险思想堤坝,开展宣传及警示教育活动76场。